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他們總有些行為讓我們抓狂。孩子這些看似“不乖”的行為背后究竟隱藏著怎樣的秘密呢?了解了這些秘密,我們就可以摒棄焦慮、對抗,從容面對,愛孩子更有章法。
“逆反期”或“反抗期”幾乎是婦孺皆知的概念。兩歲左右(這只是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年齡段,每個孩子進入逆反期的年齡都會有差異,或早或晚),大多數孩子進入人生第一個“逆反期”,國外稱之為“terrible two”。說“不”,以各種方式跟爸爸媽媽對抗,是孩子這個階段最典型的表現。孩子進入“逆反期”,爸爸媽媽就跟著進入了“頭疼期”。由耐著性子說教到不知所措,再到抓狂,是大多數爸爸媽媽面臨孩子“逆反期”的真實寫照。更令爸爸媽媽頭疼的是,孩子成長過程中,他們的“逆反期”可能還不止一兩個。
實際上,“逆反期”并不可怕,相反它有著特別的意義。只有當孩子自我意識開始萌芽,有了強烈的想要主宰自己的欲望的時候,逆反行為才會出現。人世間所有的愛都為了靠近,唯有親子之愛是為了遠離。成長是孩子必然的需求,也是爸爸媽媽最大的愿望。而“逆反”正是孩子走向獨立的征兆,是孩子成長的第一步。因此,“逆反期”是孩子心智發育上了一個臺階的信號。從孩子成長的角度來說,這本是好事一樁。可是,這樣的一樁好事怎么會讓那么多的爸爸媽媽頭疼呢?無他,恐懼而已。
人最怕的是什么?怕未知,怕控制不了局面。孩子進入“逆反期”之后,因為他總是對抗我們,原本很乖巧、很可愛的小家伙突然間讓我們失去了控制——孩子“不聽話”,出現冒險行為,不知道哪天會出現不堪設想的狀況;孩子“不聽話”,我們因失去控制而無能為力,這使我們內心變得軟弱;孩子“不聽話”,我們缺乏應對的策略,我們會有無能的感覺;孩子“不聽話”,我們在旁人面前很沒面子……于是,恐懼油然而生。而我們應對孩子“逆反期”的策略欠佳,又會直接導致孩子的對抗行為升級,或者在我們的高壓政策下,孩子身上的“刺”被磨光了,他變得乖巧了,卻又引發其他的問題。即便孩子的童年沒什么激烈的反抗征兆,但待他進入青春期或者成人之后,我們又會驚恐地發現,他的“逆反”爆發性地回歸,而我們再也無力收拾殘局。
了解孩子具有“自我意識萌芽,走向獨立的欲望滋長”這樣一個必然的發展階段,并且看到這個階段對孩子成長帶來的積極意義,我們在面對孩子的“逆反期”的時候,就可以從容些,更多的時候不會被激怒,轉而尋找多種應對的策略。
應對孩子的“逆反期”,最怕的是對抗,要么使孩子變得特別逆反,要么使孩子變得特別畏縮。因為,親子對抗的結果通常都是爸爸媽媽處于強勢地位,孩子處于弱勢。爸爸媽媽的高壓政策會打壓孩子的自我意識,降低他的自我價值感,導致孩子壓抑自己,不敢表達真實想法,表面看起來很乖巧,內心深處實際上積攢了相當多的負面能量。這種負面能量積攢到一定的程度,他控制不住,就會以不可預知的方式爆發,出現不可收拾的局面。因此,截流不如導流。截流可以抵擋一時,卻會在抵擋不住時遭遇更為強勁的沖刷。以恰當的方式導流,則要了解孩子“逆反”的本質——自我意識增長。孩子試圖通過這種方式宣告:“我長大了!我能行!我可以自己控制一切!”了解了這點,我們就可以理解孩子發展的需求,順勢而為。
爸爸媽媽們可以嘗試從以下幾方面著手,應對孩子的“逆反期”,避免親子沖突:
第一,盡可能給孩子自主的權利。只要不是原則性的問題,我們都可以給孩子自由,讓他自己做主。至于什么是原則性的問題,前面已經提及,這里不再贅述。
第二,順應孩子的需求加以疏導。當孩子表現得“逆反”的時候,我們先要思考:他真正的需求究竟是什么?前面提到的那個不肯離開會所的孩子的例子,算是典型的“逆反”表現。對抗的結果是,他倒地撒潑,讓爸爸媽媽抓狂。而不跟他對抗,換之以共情,讓他覺得自己的需求得到了理解,他的自我意識因而得到了保護。在他平息下來之后,我“征求”他的意見,給他一個臺階,讓他自己作出了離開的決定,同時又給了他“以后再來”的期待。于是,他最終欣然聽從了我的建議。
再看另一個案例。
某天,姐姐們在會所大廳的墻壁上掛了一根繩子,上面夾了很多小夾子,用來展示孩子們的作品。有個3歲多的小男孩把繩子摘下來,扔在了地上。媽媽批評孩子不該這樣,并堅持讓孩子把繩子掛回去,但他不為所動。我走過去,面對面看著孩子:“你是想試試這根繩子摘下來以后還能不能掛上去,對嗎?這真是個很好的主意。我估計你很快就能把它掛回去。”孩子立刻行動起來,把繩子掛回去,并把懸掛在上面的作品弄得整整齊齊,然后回過身,一臉自豪地看著我。我笑看著他,豎起一根大拇指,以很驚訝的語調夸獎他:“你可真夠神速的,這么快就全都掛好了?”
我沒有批評孩子,而是從正面引導他,讓他覺得自己是個很有想法的好孩子,于是,他有了“我真行”的感覺,一旦孩子有了這種感覺,不用我再去勸說,他自然就會按照我期待的方向去行動。事后的賞識更是無異給了他一碗心靈雞湯,讓他暢快無比。當我們以這樣的方式跟孩子互動的時候,他內心滿溢著愉悅感、自豪感與價值感,他“逆反”的能量自然被消融,如此一來,他又怎么可能不乖巧呢?
第三,讓孩子有選擇的余地,也是解決“逆反期”沖突非常好的策略之一。當然,我們給出的選擇最終的指向應該是同一個目標,而不是兩個反向的目標。
有一天,朋友帶著孩子來我家玩。臨走的時候,奶奶要求孩子自己穿鞋,但是孩子磨磨蹭蹭,就是不動。他在跟奶奶較量。因為他很清楚,只要他堅持不穿,奶奶終將按捺不住并出手解決問題。祖孫倆較量了不少時間,看來不會有結果了。
我蹲下來,以“羨慕”的眼神看著孩子:“你這鞋子好漂亮啊!穿上肯定特別好看吧?要是我也有這樣一雙鞋子,那我可太高興了。”這是我一貫的伎倆,孩子們通常都會被吸引住。果然,這句話有效地把孩子的注意力轉移到“漂亮的鞋子”上了。
“奶奶,你知道××穿鞋有多快嗎?肯定不知道吧?”我與奶奶對視一下,奶奶心領神會。她立刻回應:“這我還真不知道呢。”這話暗示他很能干。他的小臉上已有得意之色。
“××要自己穿,肯定比奶奶穿快多了。哎呀,要是奶奶穿,得急壞我。”進一步暗示他很能干。這時候,小家伙已經動心了。我趁勢補了一句:“你看,那邊有個小凳子,你可以坐在小凳子上面穿,也可以坐那邊的地毯上穿。你想坐在哪里穿呢?”“我要坐在小凳子上穿。”小家伙坐在小凳子上,爭分奪秒穿起了鞋子。于是,問題就這么解決了。
第四,王顧左右而言他。一旦對抗產生,我們很容易與孩子持續地糾結,導致對抗升級。當對抗的能量積聚到某個極限,我們就可能因為耐不住性子而爆發。此時,我們最好問自己一個問題:“除了對抗與妥協,有沒有第三條路可走呢?”只要我們改變一下思維模式,這第三條路通常是有的。
我們再來看一個處理孩子迷戀動畫片、不肯去洗澡的小故事,就會明白如何去尋找這第三條路啦。
媽媽:“該洗漱了。”
孩子:“不洗,我還要看(動畫片)。”對抗開始。
媽媽:“可是到洗漱的時間了呀!我們明天還可以看呢。”媽媽堅持。
孩子:“我就不去洗澡。我就要看動畫片。”對抗開始升級。
媽媽:“不行,必須得去洗漱了。”
孩子:“我就不去!我就不去!”
如此,各種的對抗……
結局可想而知。媽媽要么強制孩子服從,要么妥協,讓孩子看個夠。
如果走第三條路,情形就不一樣了。
媽媽:“到洗漱時間了哦!我們去洗漱吧!”
孩子:“不,我要看動畫片。”對抗開始。
媽媽:“這個動畫片可真有意思呀。嘿!要是閉上眼睛,你覺得能聽到動畫片里的聲音嗎?”這句話認同孩子的感受,化解沖突,嘗試向第三條路邁步。
孩子好奇地閉上眼睛,很開心地回答:“閉上眼睛也能聽到呢!”
上一頁12下一頁
下一篇:兒童最喜愛的八種游戲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3歲前的記憶去哪兒了?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