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講述人:尹先生,6歲男孩的姥爺。
苦惱:給予很多,卻感覺還是寵得不到位。
尹先生是一家合資企業的董事長,女兒是獨生女,外孫是獨生子,形成了“421”的家庭模式,外孫君軍(化名)自然而然成了六個人的掌上明珠,用尹先生的話說:“對君軍我是有求必應,但我覺得還是寵得不到位?!?/p>
記者:您平時怎么寵孩子的?
尹先生:物質上買東西,生活上順著他。只要是他張口要的,我一定給買到位,他沒張口要的,我覺得好的也都買給他。
記者:您一年給君軍選購禮物要花多少錢?都買些什么?
尹先生:大概七八千吧。君軍主動要的東西基本都是小玩意,動畫片光盤、蟈蟈、氣球等,這些東西不值錢,所以一般一次性會買很多,他要的最貴的也就是搖椅。他過生日的時候我會送一些小禮物,比如項鏈、手鐲這些金飾品。另外,每次出差必帶禮物,各種各樣的玩具,我覺得適合孩子玩的或是我覺得不錯的都會買回來。
記者:這些禮物他都喜歡嗎?收到禮物時,他有什么反應?
尹先生:君軍最懂事的地方就是,即使我買了他并不喜歡的東西,他也會有禮貌地說:“謝謝姥爺。”五六歲的孩子對事物的關注度并不集中,大多數情況下喜歡一樣東西,玩夠了就扔到一邊了。粘貼、卡片、光盤這些東西送給他,他會特別興奮,能玩很久而且玩得很開心。自行車、輪滑鞋他也喜歡,但是因為沒有小朋友陪他玩,買完就沒怎么用過,所以我說現在的小孩很可憐,他們需要更多疼愛和陪伴。
記者:除了買東西,日常生活中您是怎么寵他的?
尹先生:事事順著他吧,比如,晚上吃過飯我坐沙發上看電視,他跑過來直接把電視調到他喜歡看的頻道,也不征求我意見,我郁悶地問他:“姥爺在看電視,你直接調臺,合適嗎?”他不說什么,做個鬼臉,樣子特別可愛,我就沒脾氣了,要么陪他一起看,要么換個屋子看。我覺得只要他能健康、快樂地成長,我這個姥爺就稱職了,所以凡事都以他高興為先。
記者:他做對或者做錯事,您會怎樣獎懲?
尹先生:做對了口頭表揚:“君軍真懂事?!弊鲥e了會批評他,被我說急了他會說“臭姥爺”,我就不再說了。有時候也會嚇唬他:“告你爸去。”他怕爸爸,但并沒有因為總是被我們嚇唬而討厭爸爸,相反,跟爸爸玩得特別好。一般情況我不會阻撓孩子父母教育他,看不下去了就躲出去,但是如果他們太嚴厲了,我會制止。我教育孩子的理念是,你是什么水準,就怎么要求孩子,你都做不到的,為什么要為難他一個小孩?
記者:現在家人事事以他為主,您是否擔心對孩子的成長有負面影響?
尹先生:我覺得不會。一是教育孩子是綜合的問題,父母負責深層次教育,老人負責疼他寵他,孩子父母也會教育、引導他。二是6歲的孩子已經有是非觀念了,懂得誰對他好,比如孩子姥姥從他出生一周后就帶著他,他就特別依賴姥姥,姥姥去哪兒他去哪兒,姥姥一出門他就急。另外,這個孩子有個特點,膽小,從來不敢在我們視線之外自己玩,這是缺點但也是好事,至少我們能管得住他。
記者:現在社會上有種觀點,認為“孩子從小跟老人過,老人隔輩疼,會被寵得不像話”,您是否認可?
尹先生:六七成是這種情況吧,不過在我家君軍這兒不會。社會物質在不斷更新,他的眼界會因為我們在物質上的寵愛而不斷擴大,這對孩子來說有益無害。小孩子耍耍小聰明也沒什么不好,至少孩子不會木訥,只要在大是大非問題上為他把好方向就可以了。
專家:“幸?!逼鋵嵤且环N能力
中國家長教育研究所副所長、中國家長教育工程講師團團長、中央電視臺常年特聘家庭教育專家鄭委
沒有“成就感” 就沒有“幸福感”
鄭委老師認為,像媛媛這樣被家長提前設置好“幸?!钡暮⒆?,可以被定義為“總滿足的孩子”。孩子一旦擁有了這樣的特性,他就會習慣地認為被父母提前鋪墊好、未經努力就輕易獲得的一切都是“理所應當”的,并把這種狀態視為親子關系的一種常態。這對于孩子來講是十分危險的。
鄭老師舉了一個例子,“女兒想要一件東西,央求十次,每次都給她買,你是好爸爸,而央求十次只有一次沒有買給她,你就是壞爸爸。”被滿足得太多,孩子習以為常,得不到的時候就認為“不正常”,這反而讓他們對自己的家長有了不滿情緒。
家長給得太多 孩子愛享樂
尹先生對君軍的疼愛是典型的“隔輩疼”,對孩子有求必應。由于家長“給得太多”,扼殺了孩子獲得幸福感的可能。這直接導致孩子對什么都感到沒意思,沒有任何的目標以及“自私”、“享樂”和“不勞而獲”觀念的滋生。
長期有求必應,孩子就成了“寵物型”孩子。這樣的孩子在進入青春期之后容易缺乏責任心,對周圍的事情比較漠視,不喜歡勞動,鄭老師說:“我們一直都教育孩子要愛勞動,甚至先于愛學習,這樣的孩子很難愛勞動?!睕]有勞動和創造,在找不到生活目標和成就感的狀態下,精神上難以得到滿足。成人之后,他們成為“啃老族”的可能性也最大。
教你怎樣進行“幸福感教育”
快樂并不是幸福
孩子在得到滿足時可能會感到快樂,但快樂和幸福是兩回事,快樂是短期的,而幸福是長期的,家長應當認識到:人心中有目標就會充實,就會積極向上。在追求目標的同時,他又享受著生活,享受生活帶給他的快樂和滿足,這是真正幸福的狀態;一直持續這種狀態就是一種幸福,追求幸福的習慣要從小培養。
物質上要“少給”
“在精神上積極追求的人都不會過度追求物質?!编嵗蠋熣J為,解決這個問題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家長要“少給”,尤其是在物質上,盡量不要給得“過多”、“過快”。
“延遲滿足”學會幸福
研究證明,懂得“延遲滿足”的孩子,目標感更強,更不沉溺于眼前的誘惑,這樣的孩子成才的幾率也更大。讓孩子通過努力去獲得,通過忍耐去等待。這個良好習慣的養成能喚起孩子的興趣和潛能,孩子也就能獲得更多的自信和成功的體驗,這樣的良性循環才有可能讓孩子學會追求幸福。
下一篇:研究稱父親常陪伴孩子不叛逆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顏色偏好透露BB不同性格魅力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