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寶寶當眾大哭大鬧 聰明爸媽會冷處理
你的記憶里,或許還留存著寶寶第一聲啼哭帶來的感動。但是,隨著時間推移,你的生活或許一次次被孩子不合時宜的哭鬧所打亂。看病打針要哭,不給買新玩具要哭,甚至為了一個不起眼的小東西,兩個孩子也可能大吵大鬧起來。
孩子在公眾場合大吵大鬧,著實讓很多父母覺得下不了臺。有什么辦法,可以巧妙應對這尷尬場面?本期《育兒有招》請來華東師范大學心理系博士嚴文華和普陀區早教中心主任奚嵐,給家長們想想辦法。(請關注每周六上海教育電視臺16:05《育兒有招》節目)
事先建立規則
嚴文華認為,家長首先應該認識到,哭是孩子的一種權利,在各種各樣的表達負面情緒方式中,相對來說哭是不傷自己,也不傷他人,而且能夠把情緒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的一種方式。如果孩子一直不哭,那可能才是一件值得關注的事情。家長不要因為“孩子讓我難堪了”而產生負面情緒,從而不知不覺影響了自己處理事情的方法,變得急躁易怒。
看到商場里有好玩的新玩具,但是父母不肯買,因而大哭大鬧。這種情景,在孩子中很常見。對此,嚴博士建議,與其事后斥責,不如事先和孩子制定好規則。例如,去商場之前和孩子約定,今天我們只買衣服,或者說除衣服之外你可以挑一件玩具。經常重復這樣的約定,孩子不知不覺就會將規則意識內化。
奚老師提醒,家長對孩子做承諾前,也要經過深思熟慮。一旦提出來,就一定要答應。這樣才能讓孩子也養成遵守承諾的習慣,受益一生。
學會適度忽略
無論說什么,都沒有辦法止住孩子的哭聲,怎么辦?這是令很多家長頭疼的問題。嚴博士建議,家長可以采用“適度忽略”的態度,無聲地向孩子傳遞這樣一個信息,“我可以陪著你,哭是你的事情。我們兩個都不要去相互干擾,等你哭得差不多了,我就可以帶你離開。”
嚴文華覺得,在孩子哭的過程當中,馬上跟他說道理沒有用。在寶寶哭的時候,他其實不關注外面的世界。家長不妨隔幾分鐘觀察下,他的哭聲是不是變低了。當他情緒平復一點的時候,再過去問問他,“你現在是不是感覺好一點了?”
嚴文華介紹,有一種“雙十原理”,值得家長借鑒。一是離開現場十步,觀察孩子的動向;二是在開口之前或者發火之前數十秒,暫停一下壞情緒,放下“情緒扳機”,給自己和孩子一個緩沖空間。 本報記者 陸梓華
下一篇:父母情緒失控釀孩子灰色人生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家長越“妥協”孩子越“貪”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