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一名剛滿月的小寶寶緊皺著眉頭,專心地凝視著媽媽,看著看著,他突然綻放出快樂的笑容。他不僅看到了媽媽,并且感受到了媽媽的愛意,但是,對這個小寶寶來說,他真切地看到和感受到的究竟是什么呢?作一個小寶寶是什么感覺呢?
一個兩歲的孩子把吃了一半的棒棒糖送給了一個看上去很餓的陌生人。那么小的孩子就已經知道同情他人,并且愿意大方地分享嗎?一個3歲的孩子宣稱,除非她的“寶寶們”——住在她的口袋里,以花瓣為早餐,長著紫色頭發的雙胞胎娃娃——在餐桌上也有一席之地,否則,她就不吃飯了。這個孩子怎么會如此堅定地相信自己的想象所虛構出來的人物呢?而且,她怎么能幻想出那么特別的人物呢?
一個5歲的孩子通過觀察一條金魚發現,死去的生物不會復活。這樣一個既不會閱讀,也不會做加減法的孩子是如何弄明白“死亡”這種艱深的概念的呢?
那名剛滿月的小寶寶會成長為兩歲、3歲、5歲的孩子,最終,她也會擁有自己的孩子,成為一名母親。這些不同年齡段,看上去完全不同的小生命怎么可能會是同一個人呢?我們每一個人都曾經是孩子,而大部分人也終將為人父母,我們也都問過這類問題。
童年是人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但它同樣也是人類特質中尚未被探究的一個領域。童年是一個具有普遍性的概念,但當我們真正談及童年時,所用的幾乎都是個別化的、第一人稱的說法:“我”現在應該對“我”的孩子做些什么?“我”的父母當時做了些什么,讓“我”長成現在這樣?
大多數與兒童有關的書籍都是這樣表述的,包括自傳和小說,以及隨處可見的教養類書籍。但童年并不僅僅是文學作品中專門描繪的那種復雜時期,也不僅僅是美國的早教計劃中尚待解決的一個特殊問題,它甚至不僅僅是人類所獨有。我認為,正是童年讓我們所有人能夠成為我們自己。
一旦開始更深入地思考童年,我們就會發現,這個普遍、明顯、簡單的事實充滿了復雜性和矛盾性。孩子極其相似,也十分不同。有時,我們會覺得孩子就像成人一樣,但有時,他們卻似乎來自另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他們的思維似乎非常局限,所知道的東西比我們少得多。但早在學會讀寫之前,就有非常出色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而且早在開始上學之前,就已經具備很強的學習能力。有時,他們關于周圍世界的經驗狹隘而固化,但有時,他們的經驗似乎比成人的更寬泛。在成長為我們自己的過程中,童年的經驗似乎十分重要。而我們也都知道,孩子長大成人的路途迂回而復雜,世上有很多糟糕的父母養育出圣人一般的子女,慈愛的父母卻養育出焦慮而神經質的孩子。
年紀越小的孩子越令人不可思議。我們或多或少都能記得自己五六歲時的情景,也能夠在理性而公平的基礎上與學齡兒童交談,但更小的嬰兒和我們就絕對不是同一層次的人了。小嬰兒還不會走路,更不會說話,就算是蹣跚學步的幼兒也一樣,但他們卻都具有科學概念,或者更準確地說,具有常識,這表明,孩子們在童年所學之多,是今后一生都無法企及的。也許,我們很難從一個孩子身上看到他將來會成為什么樣的人,同樣,我們甚至更難以將目前正在寫作的“我”和50年前那個只有6斤重的小嬰兒聯系在一起,他們眉眼之間毫無相像之處,或者甚至難以和稍后那個有27斤重,喜歡胡言亂語,情感熱烈,自由地玩著假裝游戲,到處亂跑的孩子聯系在一起,我們甚至并沒有為童年這個年齡階段設定一個很好的名稱。本書重點關注5歲以下的兒童,我有時會用“嬰兒”這個詞語來統稱所有3歲以下的孩子。我覺得,“嬰兒”等同于結合了胖嘟嘟的臉頰和有趣的發音為一體的可愛生物,但同時,我也清楚,許多3歲的孩子可能會激烈地反對這種描述。
新的科學研究和哲學理論都表明并且加深了童年的神秘性。過去30年來,我們對于嬰兒的科學認識有了革命性的新發展。我們曾經認為嬰兒是不理性的,以自我為中心的,無道德感的,他們的思維和經驗都是固化的,直接的,局限的。但事實上,心理學家和神經科學家已經發現,嬰兒不僅比我們所認為的要學得更多,而且也幻想得更多,關心得更多,經歷得更多。在某種意義上,年幼的孩子實際上比成人更加聰明,更富有想象力,更會關心他人甚至更敏感。
這一科學的革新,讓哲學家們首次將嬰兒納入認真考慮的范圍內。
童年很重要,也很令人困惑,這種二元組合應該是哲學中的一個經典領域。
但追溯2500年的哲學史,卻幾乎找不到任何關于兒童的論述。假如一個火星人希望通過研究地球上的哲學來了解人類,那么,他可能會很輕易地得出“人類依靠無性繁殖”的結論,因為我們關于童年哲學的討論實在是太少了。
但近年來,這種狀況有所改變。哲學家們開始關注嬰兒,甚至向他們學習。如今的《哲學百科全書》①里收入了一些與嬰兒有關的文章,通常以“嬰兒的認知”或“兒童的心理理論”之類的標題出現。我也曾在美國哲學學會(American Philosophical Association)以及兒童發展研究協會(Society for Research in Child Development)發言,在那里,哲學家們對“嬰兒何時開始理解他人的想法”、“他們如何認識世界”、“他們是否有共情的能力”等問題進行了討論。還有一些哲學家甚至搖搖晃晃地坐在幼兒園的小椅子上,對孩子們做實驗。研究嬰兒有助于我們以一種新的方式來回答關于想象、真理、知覺、身份、愛、道德等基本問題。在本書中,我將以嬰兒為基礎,討論對這些基本哲學命題的新看法,并將以這些哲學命題為基礎,討論關于嬰兒的新觀點。
本文由湛廬文化授權摘自《寶寶也是哲學家》
下一篇:性:3歲娃無意看見媽媽裸體咋辦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孩子養成壞習慣的三大罪魁禍首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