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教室的走道上有一團丟棄的草稿紙,面對老師的詢問,一位同學分辯說:“不是我扔的”,另一位則表示“沒有看到”,然而,兩個人誰都沒有主動把它撿起來扔到垃圾桶里。
類似的例子在我們的身邊并不鮮見,而做事拖拉、虎頭蛇尾,粗心、馬虎……缺乏責任感,更是一些中小學生的通病。
前不久一項對中小學生責任心的調查顯示,越是低年級的學生,越容易在責任心問題上受到家長和老師等權威的影響,責任感相對比較強,而高年級學生對責任心行為的選擇,則更多是出于成本的考慮,對他人的需求考慮、關愛取向等比較少。
過度承擔
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的場面:孩子打碎了別人家的玻璃、在餐館吃飯摔壞了盤子、弄壞了同學的文具或手機,當事者的父母會讓自己的孩子口頭承認錯誤,保證以后要小心,而不會對子女采取具體的懲罰措施,更沒想過要讓孩子獨自去承擔過失責任——用自己的零花錢或壓歲錢賠償人家,而是由父母“買單”。
孩子的責任心淡漠,其實與家長的過度關注、干預脫不了干系。在不少家長心目中,孩子的學習是第一位的,生活中的瑣事會耽誤寶貴的時間,只要孩子學習好,其他的事情都可以不做,所以,極少要求子女做力所能及的事,既忽視了他們主動承擔義務的心理需求,又對他們主動干家務活無動于衷。也有些父母覺得這類事情他們不但做不好、甚至還會適得其反,更給大人找麻煩,索性阻止,不如自己干。這在客觀上剝奪了孩子承擔責任的機會。
行為與后果之間存在著必然的聯系,如果家長讓孩子為他們的行為承擔責任,從成功和失敗中學習經驗和教訓,學到很多有關行為的原則——如果他們無禮,會激起別人的憤怒,甚至會失去朋友;如果他們在期中考試前不不復習功課,就得不到好的成績。這些,都能很好地培養孩子控制自我行為的能力,學會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角色替代
督促并陪伴孩子寫作業,幫孩子檢查作業、查找資料、收拾書包、削鉛筆等等,這些本該學生自己做的事,往往卻由父母親自動手;某些老師也習慣于把每天的作業發送到家長的手機上,目的是請家長監督孩子完成;還有的老師所留的部分作業超出了孩子的能力,不是學生能夠獨立完成的,不得不請家長代勞。用孩子的學習綁架家長,已是不爭的事實。這很容易給孩子一個錯覺:老師布置的作業是家長的事,父母可以替自己做這些事情,從客觀上妨礙了孩子責任意識的發展,助長了孩子的依賴和不負責任。
久而久之,一些孩子會覺得自己是在為父母學習,所以沒有動力,無論是參加校外的特長班還是學校內的選修課、興趣小組,常常是虎頭蛇尾,遇到一點點困難就放棄,并且找出各種理由為自己開脫。這個時候,如果父母聽之任之,孩子很可能事事半途而廢,也就無從懂得對自己曾經的選擇負責。因此,當孩子遇到問題準備放棄時,父母要鼓勵孩子咬牙堅持下去,讓他們從小就知道,某些人生中的難題,必須靠自己的努力去解決,既然選擇了就要勇于面對、要堅持下去;學生的主要責任是廣泛地學習,包括學校的功課和其他素質、技能的訓練,將來做一個合格的公民。
當一些老師,把本該自己督促學生學習的事情“移交”到了家長的手中,更多的父母卻是欣然從命,不敢懈怠。在此,父母和老師表面上是在推進孩子的學習事宜,而實際上卻是不相信他們,認為他們沒有能力管好自己。試想,要么從來不讓寶貝染指查找資料、收拾書包、削鉛筆等瑣碎小事,要么嫌他們弄得不好可能會浪費學習的時間,孩子們又怎么能有機會了解到對自己負責任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不曾遭遇、不曾面對,自然也不可能勝任。在今天,當我們看到聽到身邊的一些孩子舉止不當、性格急躁、出言不遜時,難道沒有想過,這正是自己曾經栽下的“惡”果嗎?
其實,“讓孩子自己多犯錯”等于給他們多提供成長的機會,犯錯的孩子才能學會反思,才能理解“自己做的事自己擔當”的道理。
“適度懲罰”
曾有過這樣一則報道,講美國一個小學生因破壞性行為受到停乘校車一周的處罰,孩子只好每天步行上學。有人問他的母親為什么不用家里的汽車送他去上學,母親堅決地說:“不,他應該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其實,孩子成長過程中有“過失”是很正常的,如何正確處理這些“過失”卻事關孩子今后的發展。當他們知道自己犯錯時,內心是愧疚而自責的,有著本能接受懲罰的需求,此時對他們進行適度的懲罰,如面壁思過、自己收拾殘局、用零花錢賠償被損壞或丟失的物品,罰掉節假日出游計劃等等,孩子心理上是容易接受。
所以說,為了培養孩子們的責任心,家長可以適當地讓他們承擔后果,家庭教育正是通過這些生活中的點滴小事,通過適度的懲罰,糾正孩子錯誤的做法,教孩子如何去面對并接受一次次失敗的教訓,從中受到教育,獲得成長的。可以說,“適度懲罰”是讓孩子學會承擔責任的開始。
贏在未來靠什么
一談到教育,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是學文化、學知識,從學校教育到各類校外培訓班,甚至是家長陪讀,無不集中于文化知識的灌輸,或是具體技能的訓練,父母和老師關注更多的是孩子的分數和排名。
表面上看,孩子的成績似乎是“硬道理”、很實用,在未來的升學和求職中能起到關鍵性的作用。然而,人們往往會忽略了一點:這種過于單一的教育理念,恰恰很難真正培養出有著完整人格和素養的人才。因為,相比知識和技能,一個人的責任意識如何,情商怎樣,對于個人成長來說其實是更為重要的因素。我們不難發現,現實中,一個成績不錯,但卻缺乏起碼責任意識的孩子,往往會在未來的人生發展中輕易迷失方向,甚至一遇到需要有所擔當的時候,便打起了退堂鼓。
從一個人全方位成長的角度考慮,家庭教育不應該在如此重要的環節上缺位或偏廢。要讓孩子從小就懂得,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對父母、班級和學校有一份責任;每個人都盡職盡責,社會才能正常運轉。只有在孩子心目中確立了這一觀念,將來他們走上社會,其責任感才會向社會層次方向過渡,才能主動為工作、為企業、為社會承擔起責任,成為一個真正負責任的人。(本報記者 陳若葵)
下一篇:心情很差,也懂得自我調整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和1歲以內BB說話的3個技巧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