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在現實生活中,成人在受到委屈、遇到冷遇或心情不好時,往往會利用適當的機會、方式進行宣泄,讓"憋"著的氣撒出來。
孩子在幼兒園生活或家庭生活中,會碰到不舒心的事兒,從而會發生沖動的行為(亦即發脾氣)。如大哭大鬧、高聲嚎叫、摔壞玩具、撕破畫冊,甚至賴在地上打滾,故意把衣服弄臟弄破等。通過一陣宣泄撒潑,孩子的緊張焦慮的心情便會逐漸緩解,重又趨于平衡,恢復到正常狀態。這狀態很像炎熱的夏天,突然烏云密布、雷電交加、大雨傾盆,但一陣傾瀉之后,重又云開日出、景色宜人一樣。因而,對于孩子"發脾氣",大人可作"冷處理",不必驚惶失措,更不要去"火上加油"。
然而,有一些家長與教師,由于不理解孩子的心理特點,往往把孩子的宣泄行為視為"有意破壞",因而嚴加訓斥與制止,迫使孩子強行克制已經發作的脾氣,勒令其把哭聲"憋"回去。這樣做既不公道,又不科學。孩子懾于大人的訓斥,表面上是不聲不響了,但怨氣卻窩憋在心里,加重了緊張焦慮。長期如此,孩子得不到宣泄的機會,不僅于心理健康有礙,而且會嚴重影響神經功能與健康成長。所以,在不妨害他人與適度的原則下,家長不妨讓孩子使使性子、發發脾氣。須知孩子們"發脾氣",究其實質來說,乃是釋放積壓在胸中的怨氣,是一種必要的自我心理調節。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