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陳爸爸最近老是眉頭緊鎖,只為2歲的兒子不愿和其他小朋友玩而發愁。“是不是送去早教班看看?那邊孩子多,可能會打成一片。”沒料到陳爸爸說:“去過兩次了,還是不合群。”
隨著孩子開始走路,家長的困擾逐漸轉移到孩子如何與小朋友相處的問題上來。為什么我家寶貝就是喜歡獨自站在一旁看著別的孩子玩或者只是粘著爸媽玩?莫不是性格有什么問題?有些家長擔心:我的寶寶是不是有點不合群?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兒童院區兒童心理門診副主任醫師查彩慧表示,其實合群是一種發展能力,也就是孩子必須發展并建立出一種與他人互動和“符合群體要求”的行為與技能。能力還沒有建立,是無法合群。剛開始學習社交技巧的孩子出現“不合群”多數是正常現象,家長要注意養育方式和家庭環境是否存在某些方面的不利影響。
孩子天生懂得自我保護
從蹣跚學步開始,孩子將面臨社會交往的挑戰。對外邊遇見的人能不能親近,不是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外公外婆說了算,孩子的小腦瓜里會自己想:我見過這人嗎?我見過幾次?我和他一起玩耍過嗎?我們在一起玩得開不開心?……鑒于那些大人看不到的思考,孩子能判斷哪些人是陌生人,并主動保持距離,這是一種天生的自我保護。要縮短或者打破這個距離,孩子需要和其他人有一個相互熟悉的過程。鍛煉孩子的膽量,要在安全的范圍內適當滿足他們的好奇心。
查彩慧說,嬰幼兒期孩子與媽媽分開一段時間,再見時也會很怯生,更別提那些陌生人了。短時的怯生、不合群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正常的現象,家長不必過于擔憂。但對行為刻板、交流和語言也存在某些問題的孩子要有所警惕,應盡早就醫查找問題何在。
家長要檢討撫育是否得當
古語云:“三歲看八十。”三歲以前養成的行為習慣、性格特點,和父母的教育、家庭的影響息息相關。父母教育得好,家庭影響是正面的,孩子的成長積極向上。反之,父母疏于管教,家庭矛盾重重,養出一個怪癖、不合群的小孩也不奇怪。查彩慧說,一兩歲的時候,孩子接觸最多的就是父母和祖輩,如果性格有問題,多半要從家長自身找原因。具體包括:
家長是否過于焦慮。有的媽媽總怕小孩吃不好、睡不好,怕他哭鬧,怕他亂跑摔跤,怕他被其他小朋友欺負,孩子受到這種焦慮情緒影響,很可能變得膽小怕事。父母對孩子的過度關注,往往令孩子失去發展合群性的機會。3歲以前的孩子大多處于以個人活動為主的階段,家長要有意識地帶孩子到有其他小朋友活動的場所去,提供機會,創造條件讓孩子與其他小朋友一塊兒活動。培養孩子的合群精神,發展他們的同伴關系是十分重要的。
隔代撫養是否得當。對孩子的過度保護會造成依賴,還會阻斷他們與其他人的自由接觸和交流,而這正是隔代撫養常見的問題。老人顧著干家務,讓孩子悶在家里玩也不合適,既缺乏交流,又有安全隱患。有的老人為了讓孩子不要亂跑,常編一個被壞人帶走或被可怕動物吃掉的故事,結果老令孩子睡覺做噩夢,害怕外出,以致變得離群、孤單,對其心理發育造成不利影響。這些人為地限制了孩子的活動范圍和交往機會,使孩子不能獲得外界的信息,過著封閉式的生活,就必然會使嬰兒期自然的“怕生”現象延續到幼兒期,甚至還會影響到兒童和青年時期的個性。
家庭氛圍是否和諧。爸爸和媽媽的關系,爸爸和外婆的關系,媽媽和奶奶的關系,父母對孩子的態度,都會影響小孩安全感的建立。要讓孩子在良好的家庭氛圍中形成合群的性格。
孕期母親的生活規律和情緒是否正常。母親在懷孕的時候飲食均衡、睡眠充足、心情愉快,小孩出生后心理健康指數就高。若孕期情緒及身體狀況欠佳,小孩生下來出現情緒行為問題的可能性會增加。如有些孩子屬難養型的氣質,吃飯少,睡眠不好,容易哭鬧,性格孤僻,不容易適應環境的變化。
父母的社交方式及能力也直接影響孩子社會技能的發展。
下一篇:寶寶愛“發呆”究竟好不好?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親子溝通父母不宜使用兒語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