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我的兒子一歲零6個月了,在外面與小朋友玩時不合群,總愛自己單獨玩,有小朋友推倒或打他時從不反抗,直到痛時才哭。請問,這樣軟弱的孩子將來能夠應付人生中的挫折和壓力嗎?
答:你談的這個問題,實際上是幼兒如何進行社會交往的問題。
當孩子出生以后,他既是一個生物人,同時也作為一個社會人存在于社會中。小嬰兒最早通過發出信號來呼喚他人來解除他的痛苦,逐漸發展依戀自己的撫養者,撫養者的存在令他感到安全,如果撫養者離開,孩子就會產生分離焦慮和反抗,這是嬰幼兒最早的社會交往行為。但是隨著孩子認知能力的提高,語言能力的發展,以及活動范圍的擴大,孩子逐漸開始和同伴以及其他成年人相交往。1歲前的孩子喜歡看同伴玩耍,大家各玩各的,互不理睬,偶爾互相觸摸、微笑和短暫的注意。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之間的交往就開始了。同伴間的交往開始有了應答的性質,出現了互相注意、給取玩具,甚至模仿動作。以后又發展了同伴間的合作、互補和互惠行為。這個階段孩子的社會交往是互相影響。這時的孩子還是以“我”為中心,弟弟因為年齡還小,還不會和其他的小朋友共同玩,只是留心和注意其他小朋友,喜歡自己玩,因此當別人搶他的玩具時,不知道如何反抗。而小姐姐比他大9個月,已經懂得與其他同伴玩耍,她并沒有物權觀念。她認為只要自己喜歡就應該給自己。不懂得用什么辦法才能拿到玩具。因此就出現了姐姐搶玩具,弟弟哭的場面。這是需要家長要引導孩子如何做才能讓他們玩得都愉快。但是孩子也正是在與同伴的交往中,逐步學習交往技巧,不斷學習并調整自己的社交行為,逐步發展,豐富了自己的社交策略,從而使孩子的社交能力迅速發展。如果小姐姐總是這樣霸道,就會引起逐漸長大的弟弟的反感,弟弟以后也會采取相應的手段(反抗或搶姐姐的玩具),小姐姐總是這樣表現,弟弟和其他的小朋友逐漸吸取教訓就不和她玩了。小姐姐就會很孤單的,這樣對小姐姐也是一種懲罰,迫使她糾正自己錯誤的做法。
這個階段同伴之間的交往要比和媽媽的交往有意思多了,小姐姐為了有玩伴也必須修正自己的行為。小弟弟也會逐漸學會如何保護自己的物品,以及如何分享。孩子只有在不斷的交往中,通過不同的場合、不同的矛盾、不同的沖突,才能調整自己的社交行為,促使社交行為向友好和積極的方向發展。這里需要提請你注意:
創造一切機會讓孩子互相交往,鼓勵孩子在交往過程中多用語言表達自己的需求,盡量減少肢體的沖撞。鼓勵孩子友好合作。
當孩子發生沖突時,不要過多地干涉,首先讓孩子自己處理。家長給予恰當的引導,教給孩子一些積極的社交技巧,讓孩子在交往的過程中提高移情能力。例如,告訴小姐姐,這個玩具是弟弟的心愛的東西,是屬于弟弟的,你搶走弟弟會很傷心的。如果你確實想玩弟弟的玩具可以與弟弟商量,兩個人一起玩,或者讓小姐姐拿出自己的玩具與弟弟交換玩;也可以對弟弟說,小姐姐喜歡你的玩具,你可以與小姐姐交換玩具玩,或者小姐姐玩10分鐘還給你。到時要督促姐姐歸還玩具,這樣弟弟就知道姐姐玩玩具只是暫時的,玩具還是他的。建立信任感對雙方都是必要的,需要從小進行教育。
父母的社會交往行為直接影響著孩子的社會交往優劣,因此父母必須做個好的表率。
杜絕“以惡制惡”的錯誤做法,這一種做法會助長孩子的暴力傾向。
下一篇:孩子膽小放不開怎么辦?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一歲多的孩子說謊不必太擔心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