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爸爸媽媽說普通話,爺爺奶奶說潮汕話,外公外婆說客家話,請來的保姆說湖南話,鐘點工說廣州話……隨著我國人口流動性的增大,特別是在廣州這樣的大都市里,這種“多方言”家庭越來多多。專家指出,這種復雜的語言環境可能會造成孩子說話遲。
多方言環境帶給寶寶困擾
黃女士最近一直忐忑不安,小外孫女聰明可愛,可是現在已經一歲半了仍只能說些簡單的單音字,如“爸”、“媽”,而她清晰地記得自己的女兒小時候不到一歲,就可以說簡單的句子了。莫非小外孫女有語言障礙?她詢問了周圍的朋友、同事,發現不少家庭的孩子都曾出現過這樣的問題,不過絕大多數最終還是能學會說話的。黃女士想不通,現在的孩子生長環境這么好,營養豐富、玩具數不勝數,怎么反倒不如以前的孩子發育得好呢?
她帶著小外孫女到附近的南方醫科大學附屬華瑞醫院兒科,經過檢查孩子并沒有生理性病變。在了解孩子的生活環境后,醫院的兒科專家分析:孩子說話晚,可能與家庭語言環境復雜有關。原來,黃女士的女兒家里,女兒和女婿說普通話,奶奶說客家話,照顧孩子的保姆又說廣西話,多種方言并存,這會使正處于模仿成人學習語言的小寶寶產生困惑,其結果是導致說話晚。因此在半歲-2歲這個學習語言的關鍵期,家人應著重教他一種語言。這位專家說,這也是為什么不宜讓孩子過早學習外語的原因。
也有國外的專家認為,家庭語言環境復雜,可能會導致孩子說話晚,但孩子到了兩三歲時便可以適應這種多語言環境,這些孩子甚至會以為每個人都是使用不同的語言,在和不同的人對話時會相應選擇不同的語言,這樣反而有利于孩子語言天分的充分開發。
下一篇:2歲孩子難纏的第一反抗期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當寶寶對媽媽產生了依戀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