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一)
“不惹事、不怕事”并沒錯,但這是成人世界的行為準則。
4~5歲的孩子不會有成人那種把握界限的能力。
孩子無法評定什么是“打”的前提,只會根據自己的情緒和好惡作出即時的反應。
午睡起床,瑞瑞和齊齊開始討論誰的力氣大,沒輕重的小家伙從言語爭執發展到肢體碰觸,齊齊不小心在瑞瑞的下巴上劃了一條印子,兩人最終也沒有爭出勝負。
孩子們并不介意,因為這本身并不是一場事關輸贏的“打斗”。
可事情并沒有簡單結束。
下班的途中我收到了瑞瑞媽媽發來的消息:“你和他的家長談一次,我下次會讓瑞瑞打回去的!我們只能吃虧一次,不能再有下次!”
第二天,瑞瑞對我說:“我媽媽說了,下次有小朋友打我,我一定要打回去!”他的神情很認真、很嚴肅。一旁的外籍老師面露詫異,對瑞瑞說:“哦,那可不是個好辦法!如果有人打你,你應該和老師說,老師會幫你處理的。”
“不!媽媽說了如果有小朋友打我,我一定要打回去,她會表揚我!”
“你的媽媽也是這樣對待她的朋友嗎?”外教表示不可理解。
“媽媽說我不可以主動打小朋友,如果我先打小朋友,她會把我的屁股打開花。可如果小朋友打我,我就要打回去,我不能惹事,但也不能怕事!”聽,小家伙說得振振有詞,顯然媽媽是這樣教育他的。
以后瑞瑞的確有了變化,卻不是媽媽預期的——瑞瑞變成了小刺猬。
“老師,瑞瑞打我!”“是她先打我的!”
很長一段時間,班上每天都會有這樣的告狀聲。老師找瑞瑞談話,他總是顯得很委屈:“明明是她先打我的,我媽媽說我一定要打回去!”
“我是不小心碰到他的,他就打我了”另一個孩子也很委屈。
瑞瑞像個小刺猬,對小朋友不小心的身體接觸都會“反抗”,回手反擊似乎成了一個習慣性的動作。“他是故意的”則成了是他的口頭禪,是攻擊別人的理由。
有一天,瑞瑞把凱凱的手背抓出了一道道紅痕!
瑞瑞自己也很緊張,問他為什么,他一句話也沒有說。
我聯系了瑞瑞的媽媽。媽媽說:“我知道了,我會好好問他的!”
晚上,我接到了瑞瑞媽媽的電話。
“老師,實在不好意思,我問出來了,的確是瑞瑞先動手的,那個小朋友大概上課的時候一直在動來動去,瑞瑞覺得影響他了,嫌煩,就動手了。實在不好意思啊,麻煩您幫我和那個小朋友家長道歉,我會好好教訓他,明天讓他帶自己最喜歡的巧克力去給那個小朋友賠禮哈!”第二天,瑞瑞照做了。
事情并沒有就此結束——瑞瑞變得愛捏軟柿子。
一天,我又接到家長“投訴”。東東爸爸說:“班上是不是有個叫瑞瑞的小朋友?我兒子說他一直欺負他!老師,我覺得小朋友之間磕磕碰碰很正常,可是一直被同一個小朋友欺負,問題就很嚴重了,是不是?”
東東是個大大咧咧的男孩子,開朗,隨和,上次的凱凱也是個溫和乖巧的孩子。瑞瑞是不是有點“撿軟柿子捏”?有一次,瑞瑞媽媽也在無意中說到,“老師,班上是不是有個叫雨的寶寶?瑞瑞一直抱怨他,但好像又很怕他,不敢主動找雨說理。老師,你說瑞瑞是不是欺軟怕硬阿?”瑞瑞媽媽不能容忍這樣的事情:“欺軟怕硬太惡劣了,我一定不能讓兒子這樣的!”
瑞瑞媽媽開始反思自己“打回去”的教育方式了。
“不惹事,不怕事!”并沒錯,這是成人世界的行為準則。瑞瑞媽媽錯在忽視了孩子的年齡特點,4~5歲的孩子不會有成人那樣把握人際關系和是非界限的能力。簡單一句“打回去”當作孩子與伙伴交往的行為原則顯然是欠妥當的。這個年紀的孩子無法評定什么是“打”的前提,只會根據自己的情緒和好惡作出即時反應。不知不覺,瑞瑞成了小刺猬,還是欺軟怕硬的刺猬。
(二)
呵護過度也是一種傷害。
父母再有實力和能力,也不可能為孩子的一生遮風擋雨。
一味地保護,會讓孩子失去成長的機會,最終受到的傷害會更嚴重。
一天,我收到一條騰騰家長的短信,還配有照片:“今天放學回家,孩子身上多了幾塊傷痕,問一下老師是什么情況!”身為老師我自然緊張又自責。
我努力回憶這天小寶貝們是否發生過什么碰撞的事件,好像沒有啊?我小心翼翼地想從家長這里弄清楚真實的狀況,得到的回應是:“老師,肯定是學校里弄的,孩子每天回家,我們都會上下仔細檢查身體的,而且我們孩子在家是不隨便活動的!”我準備第二天仔細向孩子們詢問。
第二天一早,騰騰來了,后面還跟著奶奶外婆等一行人。看得出來,騰騰很緊張。奶奶說:“來,告訴老師,你是怎么被弄傷的?”
騰騰的聲音像蚊子一樣輕:“我不知道。”
“怎么會不知道,你昨天不是說得很清楚嗎?是被一個叫路路的小朋友撞的,是不是?告訴老師!”
正巧路路上學進教室。奶奶抓著騰騰的手來到路路身邊:“你是路路?你是怎么欺負我們騰騰的?”路路一臉無辜,倒是騰騰看到小伙伴被奶奶厲聲喝斥,“哇”地大聲哭出來。
原來騰騰告訴家人,被路路撞了一下。長輩們很緊張,全身檢查一番果真在身上找到了紅印,然后就發了短信,并出現了上述一幕。
真相已經不重要了,孩子在一起玩,磕磕碰碰很難避免,真相根本無法查詢。老師只能對騰騰說:“以后摔跤了、碰到了,要立刻和老師說,讓老師看看,你有沒有受傷,是否需要幫助。”
說到騰騰,得說說他的家長。孩子是由奶奶和外婆一起帶的,兩位老人家非常寶貝孩子,總擔心他會摔傷、磕傷、碰傷,幾乎不讓孩子到外面玩。和同齡伙伴們相比,騰騰膽小、缺少自信,不喜歡運動。
看見大大的草坪,面對各種各樣的大型玩樂器具,小朋友個個興奮不已。唯有騰騰小老頭似地自言自語:“這么熱的天能出去嗎?不能去!太熱了!”
小朋友歡快地在滑滑梯上爬上溜下,玩得熱火朝天。只有騰騰膽怯地站在一邊,自言自語:“這個太大了,我不敢,我玩那個小的。”連老師的鼓勵都沒用。
本來孩子間的磕磕碰碰,傷害不大,甚至是無所謂的,要有也很快就會化解。但是,家長的過度保護和強烈反應,卻在無形中給孩子帶來了真正的傷害。這次事件后,本來就不夠活躍的騰騰,在幼兒園明顯不如以前,更不愿意和小朋友玩了,而且可能因為情緒緊張,經常做噩夢,還得了胃炎。
溫室中成長的孩子,是無法經歷風雨的。作為孩子的監護人,再有實力和能力,我們也不可能為孩子的一生遮風擋雨。一味地保護,會讓孩子失去成長的機會,最終受到的傷害會更嚴重。文/方璇
下一篇:不要被孩子的哭聲控制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寧讓寶寶戀物,勿要黏母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