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北京中醫藥大學管理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張其成
在好多人心里,中醫并不是那么近乎完美的優秀。所以,中醫習慣了褒揚自己,對于大眾不太理解而招來非議的內容常常一笑置之,這是中醫面臨的社會現實所致。這個語境下,我們就普遍關注的、真需要操作技術的問題——懷孕時的保養,來“客觀地”看看中醫到底有多靠譜。
在《飲膳正要》中有專門一篇“妊娠食忌”,《飲膳正要》通常被認作我國的第一部營養學專著,它的作者忽思慧是宮廷的飲膳太醫,即便是當代整理點校《飲膳正要》的學者也認為它是一部有極高價值的營養學專著。
“妊娠食忌”是卷一的第三篇文章,總共也就300多字,我們先把原文照搬出來:
“上古圣人有胎教之法,古者婦人妊子,寢不側,坐不邊,立不蹕。不食邪味,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目不視邪色,耳不聽淫聲,夜則令瞽誦詩,道正事,如此則生子形容端正,才過人矣。故太任生文王,聰明圣哲,聞一而知百,皆胎教之能也。圣人多感生,妊娠故忌見喪孝破體殘疾貧窮之人,宜見賢良喜慶美麗之事。欲子多智,觀看鯉魚孔雀。欲子美麗,觀看珍珠美玉。欲子雄壯,觀看飛鷹走犬。如此善惡猶感,況飲食不知避忌乎。
妊娠所忌:食兔肉,令子無聲缺唇。食山羊肉,令子多疾。食雞子干魚,令子多瘡。食桑葚鴨子,令子倒生。食雀肉飲酒,令子心淫情亂,不顧羞恥。食雞肉糯米,令子生寸白蟲。食雀肉豆醬,令子面生■黯。食鱉肉,令子項短。食驢肉,令子延月。食冰漿,絕產。食騾肉,令子難產。”
“食兔肉,令子無聲缺唇”,孕婦如果吃了兔子肉,會使孩子成啞巴、嘴唇缺塊肉(“兔唇”),有道理嗎?一個接受現代科學教育的人,聽到這個一定會嗤笑之。接著,一個有“科學頭腦”的人或許可能就認為“中醫都是有意無意的騙子”,或許可能難以接著讀后面的論述,更或許可能壓根兒就不會去了解中醫那些知識斷點。
研究中醫、學中醫的人們,都是弱視或“傻瓜”嗎?從元代(公元1330年)到今天,難道就大家都沒能看到“食兔肉,令子無聲缺唇”這句話嗎?我想,肯定不是。
之所以讀著“食兔肉,令子無聲缺唇”,仍然信中醫靠譜,原因大概有以下4點:
第一點,在研究、學習傳統文化這個行當里,我們心目中的“明星”(足夠優秀到完美的人物)不是時尚人士、職業政治領袖,而是古圣先賢。忽思慧一個“仰巴腳”下去,搞傳統的人或許會給他加分,因為他是“飲膳太醫”;對傳統文化價值不認同的人卻會給他減分,因為他僅僅是“元代的國家直屬機關食堂的行政總廚”而已。
第二點,懷孕這個話題決定了大家更加心存敬畏。孕育一個新生命,是一件值得敬畏的事情,哪怕是萬萬分之一的傷害概率,大家也會慎重地規避。
第三點,由敬畏而來的文化態度——闕疑。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有一個非常值得肯定的文化態度——對疑惑不解的東西不妄加評論,也就是《論語》里講的“多聞闕疑,慎言其余”。我在傳統文化宣講過程中,常常跟學員們開玩笑,問他們:“八卦是不是伏羲大帝畫的?”他們說“是”,那我就問:“你怎么知道的?”,他們又說“不是”,我還是會問:“你怎么知道的?”那我自己怎么回答,我研究了大半輩子《周易》,當然非常有認同感,我會說:“可能是!”
第四點,搞傳統的人,或許更關注上下文語境,更關注這些論述背后傳遞的文化價值。“妊娠食忌”的講述順序是:行為要正(寢不側等)——心思要正(道正事等)——親近自然美好善良的事物(宜見賢良喜慶美麗之事等)——遠離丑陋邪惡(比如不吃兔肉等),這個思想難道有什么問題嗎?一個新生命難道不應該從一開始就要“正”“美”“善”嗎?
假如你還在琢磨到底該不該吃兔肉,還在糾結、恐懼或嗤笑吃了兔肉“令子無聲缺唇”,那只能說:“沒文化……”
下一篇:小妙招讓小病小痛遠離準媽媽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男人如何做出色的“準爸爸”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