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東北振興了什么?
分類: 最新資訊
育兒詞典
編輯 : 育兒知識
發布 : 11-10
閱讀 :159
制圖:城市財經;數據:各省市自治區統計局作者:余飛01東北振興20年2004年,面對共和國長子、老工業基地東北地區的經濟、產業、人口的持續疲軟,中央提出了“振興東北”大戰略。時光一晃,到今年東北振興提出已經20年過去了。在“振興東北”20年之際,10月27日審議通過了《關于進一步推動新時代東北全面振興取得新突破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見》,明確提出:推動東北振興是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東北地區資源條件較好,產業基礎比較雄厚,區位優勢獨特,發展潛力巨大,在國家發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今年是東北振興戰略實施20周年,新時代新征程推動東北全面振興,面臨新的重大機遇,制定出臺一攬子支持政策,對于進一步堅定信心,充分發揮東北比較優勢,推動東北走出一條高質量發展、可持續振興的新路,具有重要意義。這段話,釋放了多個明確信號:第一,新一輪推動振興東北的大戰略再次啟動,新征程已經開始。第二,之所以要不斷振興東北,是因為東北對于在國家發展大局中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這個戰略意義,其實和最近幾年中央發布的支持中部綠色崛起,支持西南地區經濟發展一樣。在共同富裕之下,華東、華南、華北、華中、西南、西北、東北,一個也不能少。而且,在經濟發展遭遇內外困難之下,推動目前經濟薄弱地區的東北、中部、西部崛起,有利于推動內循環大戰略執行,也有利于釋放中國的消費能力,從而推動消費經濟占比進一步提升,第三,后續會出臺一攬子推動東北振興的政策措施。這是明面上的信號。文字之下,其實還隱藏著一個信號,那就是過去二十年的東北振興,并不順暢,東北依舊需要扶持。這就牽涉到兩個問題,過去二十年,中央給了東北什么支持?東北又振興了什么?0220年,東北振興了什么從提出“振興東北”到如今,很多人都知道國家在支持東北地區發展,但具體給予了什么支持,很多人并不清楚。第一,財政支持。根據第一財經披露,單從財力投入來看,2003~2022年之間,中央先后給遼寧、吉林和黑龍江的轉移支付總額分別達32553億、28628億、58847億元,累計轉移支付規模近11萬億元。11萬億是什么概念?相當于2022年東北三省GDP總和的兩倍。第二,項目支持。根據公眾號“阜成門六號院”梳理:2014年國務院印發《關于近期支持東北振興若干重大政策舉措的意見》,內含139個重大項目,總投資近兩萬億;2016年8月,國家發改委印發《推進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三年滾動實施方案》,內含127項重大項目,總投資約1.6萬億。其中資源枯竭城市轉型和民生保障工程,一般中央由中央財政兜底;而機場、高鐵、高速公路等,由中央、地方共同承擔,從一些項目實施情況看,中央承擔約三分之一左右。第三,央企定向幫扶項目以及國有金融機構的支持。比如,今年6月,國資委召開“央企助力東北全面振興座談會”,參會央企與東北三省一區簽約合作項目111個,總投資超5000億元,用于發展新型制造、新能源、農業等產業;2006年,國有四大商業銀行核銷東北國企歷史欠款3110億;2018年,中國建設銀行、中國工商銀行、國家開發銀行等16家銀行向中國一汽一次性授信10150億元,用于企業脫困和新項目投資;今年9月,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業銀行、國家開發銀行等重要機構,與遼寧省政府簽訂戰略協議,未來三年向遼寧授信5萬億元,用于重點項目建設。第四,其他中央預算專項撥款和稅收減免等。比如,2004-2005年,中央撥付東北三省破產工業企業補助金387億,糧食農業類補貼240億;2006年,國務院批準豁免經營困難的企業歷史欠稅,總額度超過百億,豁免各種機器設備采購稅費93.6億,用于支援提高產能;2011年,中央財政安排就業專項金和職工養老保險補助金621億,城鄉低保補助金129億,水利專項補助87億;2014年起,中央財政每年安排23.5億,支持在黑龍江試點林區停止商業性采伐;2015年,安排中央預算內資金474億,用于支持保障性安居工程和城鎮基礎設施、城區老工業區和獨立工礦區建設等。公眾號“阜成門六號院”給出的總結是:中央的支持可謂事無巨細,既有發展性的,也有保障性的,既有民生性的,也有生態公益性的;支援主體也是多元的,既有中央部委,也有央企、金融機構。對于所有的支援類目,我們雖然不可能一一查詢出來,但是大致估算累計也不會少于10-20萬億。然而,十幾萬億砸下去,東北振興了什么?表面上看,遼寧省GDP從2003年的5906億元增至2022年28975億元,增長了390.6%。吉利GDP從2003年的2141億元增至去年的13070億,增長了510.5%。黑龍江GDP從3609.7億增至15901億,增長了340.5%。但是:第一,從增速來看,東北三省過去二十年是經濟發展最慢的地區。黑龍江增幅倒數第一,遼寧增幅倒數第二,遼寧增幅倒數第三。制圖:城市財經;數據:各省市自治區統計局第二,從排名變化來看。東北三省的排名過去二十年在快速下降。20年前遼寧還是十強,位列全國第8。去年位列全國第17位,倒退了9個位次。黑龍江2003年位居全國第15位,去年位居第25位,倒退了10個位次。吉林2003年位居全國第24位,去年位居全國第26位,倒退2個位次。第三,人口流失最嚴重的地區。早在2021年公布七普數據時,數據就顯示,從2010年至2020年十年間,人口合計減少了1099萬人,其中黑龍江減少了646萬,吉林減少了338萬,遼寧減少了115萬。2021年東北三省人口又合計減少了超100萬人,2022年東北人口合計又減少了86.4萬人。以此計算,過去十二年里,東北三省人口合計減少了近1300萬人。成為人口減少最多的地區。此外,東北四大主要城市,目前只有沈陽、大連保持微增長,哈爾濱在一路減少,長春也在去年開啟了人口通縮。東北人口不斷減少,有流出的因素,也有生育率下降的因素。去年東北三省自然人口合計減少了48.33萬人,流出人口合計38.7萬人,人口合計減少了86.4萬人。制圖:城市財經;數據:遼寧、吉林、黑龍江統計局第四,人口出生率墊底,老齡化率最高。隨著年輕人不斷入關南下,東北生育率持續下降,老齡化率則不斷攀升。目前東北的出生率已經處在全國墊底位置。2022年黑龍江的出生率只有3.34‰,位列全國倒數第一。遼寧只有4.08‰,位列倒數第二。吉林出生率4.33‰,位列全國倒數第三。老齡化率則全國第一。遼寧60歲以上人口占比高達25.72%,每4個人中就有一個銀發老人,老齡化率全國第一。黑龍江全國第三,吉林全國第四。第五,房價全國最低。人口流失,產業羸弱,經濟低迷,最終作用在東北的樓市上,全國房價最低的十個城市,有5個在東北,而且“鶴崗化”已經成為房地產行業中的專有名詞。制圖:城市財經;數據:中國房價行情網看完這些,我們該思考些什么?顯然,不斷地財政、政策、項目砸向東北,并沒有取得預期效果,東北還是那個東北,東北的疲軟趨勢并沒有改變,人口反而在加快流失。幫扶20年,為何東北沒能振興,這個問題不想明白,新一輪東北振興就沒法對癥下藥,未來二十年也很難取得預期效果。歸根結底一句話,東北為何沒能振興?03東北為何沒能振興東北始終無法振興,是多重因素共同阻礙的結果。第一,思維。這是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但的確是影響東北發展的根本問題。東北的特點在于,大多數人都想著跳入體制內,缺少敢闖敢干的精神,缺乏創新,而這種創新力的缺失,在于其市場運作機制。東北地區固化的思維,主要是因為這里一直都是國有經濟占主導。數據顯示,遼寧省的國有經濟占比超過30%,吉林省超過40%,黑龍江省甚至過半,都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長期的國企央企主導經濟發展,讓東北人躺在舒適的體制內,不愿跳出,長此以往,形成了固化思維。此外,長期的國有經濟主導發展,也限制了地區的創新能力。一個多數人只希望待在體制內,缺乏創新的地區,經濟焉能不低迷。經濟低迷,收入就沒法提升,收入難提升,人口就會流失,人口流失又會繼續弱化經濟,如此形成一個惡性循環。第二,產業落后、單一。東北曾經無比強悍,是全國重工業基地、糧食生產基地。然而,短短四十年時間里,東北為何不斷陸沉?東北的衰落,最初始于三線建設。二十世紀60年代初期,中蘇關系變化,為應對風險,1964年國家開啟了大三線建設,東北的很多工業被遷移到了有縱深地區的西南和西北。但關鍵節點,是改革開放和信息時代的到來。客觀來說,新中國成立之后所建立的工業,仍是歐美國家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成果,也即電氣化工業。然而,隨著美國硅谷為代表的微電子、新能源、新材料掀起的第三次工業革命,不僅讓美國繼續坐穩了全球經濟、科技霸主地位,也開啟了中國城市的新一輪大洗牌。恰在此時,中國開啟了改革開放,東南沿海地區成為中國與世界對接的橋頭堡,大量資金、技術、產業被引進,開啟了崛起之路。而此時的東北,后知后覺,仍沒有發現重工業為主、經濟結構單一的弱點,將會讓這片黑土地上引以為傲的產業,逐漸失去競爭力。如今的工業20強城市,沒有一個東北城市的身影。制圖:城市財經;數據:各城市統計局第三,資源枯竭。東北曾經的資源優勢城市已經枯竭,而在枯竭之前,這些城市并未未雨綢繆,提前優化產業,單一的資源產業枯竭,這些城市根本沒有適合年輕人就業的產業。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像撫順、錦州、遼陽、鐵嶺、朝陽、葫蘆島、通化、白山、齊齊哈爾、雞西、鶴崗、雙鴨山、伊春、佳木斯、七臺河、牡丹江、黑河、綏化、阜新這19個資源枯竭的城市,已經進入了人口重度收縮型城市之列。這些都是明面上的因素,還有很多其他因素。總而言之,這些因素共同阻礙了東北的經濟、產業發展,最終讓東北呈現出了如今的局面。04東北需要怎么做新一輪振興東北已然啟動,相信未來二十年,會給予比過去二十年更大的財政、項目、產業支持東北發展。然而,東北想要徹底振興,還是需要自身蝶變才行。思維轉變是首要任務。唯有解放思想,打破制度依賴,提升創新能力,升級產業,增加收入,留住人口,才能逐步讓東北經濟復蘇,才能實現東北地區的復興。當然,東北更需要一個強中心來帶動。作為一個擁有1億人口規模的地區,東北缺少一個超大能級的城市帶動發展。強者恒強法則之下,沒有一個超級中心帶動,東北就無法統籌發展,力量無法集中,效果會大打折扣。君不見,長三角有上海,更有蘇州、杭州、南京、寧波、無錫等高手。粵港澳大灣區有香港、深圳、廣州三大巨擘。成渝地區有重慶、成都兩大高手帶動。中部地區,有武漢坐鎮,還有長沙、鄭州、合肥三個大拿。而東北,沒有一個城市經濟實力在前20。在之前的文章中,我針對強省會還是均衡發展的模式,進行了分析,提出的觀點一句話概括便是:窮則核心,富則兼顧。高層想要振興東北,得選定一個東北城市,不斷給予賦能,壯大其能量場,如此才能留住人口。東北人口不斷流失,有環境因素,但更重要的是,東北的產業滿足不了東北年輕人的就業需求。試想一下,如果東北有一座北上廣深一樣的超大能量場的城市,能夠提供充足的就業機會,誰會逃離家鄉,跋山涉水跨越幾千公里南下。所以,東北亟需全力打造一座超大能量場的城市,來穩住東北的局面。從綜合實力、工業實力、戰略重要性,以及批復沈陽都市圈為東北第一個國家級都市圈的舉動來看,本號的猜想是,沈陽無疑是最佳候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