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年末忙“儲備”!保規模下急尋穩健投資品
分類: 最新資訊
育兒詞典
編輯 : 育兒知識
發布 : 11-19
閱讀 :161
本報(chinatimes.net.cn)記者胡金華 上海報道臨近年末,又到各家投資管理機構梳理業績的時候了。然而今年隨著全球經濟復蘇放緩,各國央行持續采取加息政策導致流動性緊縮,我國經濟增速在二季度有所放緩,居民投資消費也并不積極,在此情況下,私募機構們則開始在保規模的基礎上追求配置穩健的方向。《華夏時報》記者了解到,在一線城市“私募圈”,一批量化投資機構們正在忙著年終盤點,雖然距離2023年結束還有一個多月時間,但是均已尋求明年“保規模”+“穩投資”的投資策略。“我們今年規模上做得還可以,在產品的收益方面雖然沒有達到預期目標,主要還是受投資環境的影響,不過并沒有虧錢,也得到了個人和機構客戶們的認可。除了當前公司本身在可轉債量化投資的強項之外,明年我們也準備擴大穩健的投資線,尤其是在指數套利策略方面進行布局,為投資者爭取最大化的投資回報。”11月14日,上海仟富來資產管理公司總經理許佳瑩接受《華夏時報》記者采訪時透露。而另外一家專注城投債投資的上海海升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創始人張子堯則表示,他們正重點考慮針對有基本面支撐的區域城投債進行拉久期投資,通過布局較長期限城投債增加票息收益的同時,還可以賺取未來期限利差壓縮的收益。規模效應與收益比拼事實上,在私募業內人士看來,臨近年末往往是機構們拼規模的時候。“一般而言,在國內整體私募基金管理人大約兩萬家的時候,競爭還是非常激烈的,監管部門的考核是管理規模達到行業15%比例時,才能在來年有布局新投資線和發行新產品的機會,5億元管理規模是達到這條紅線的硬性標準。所以很多機構要想在新一年內尋求更穩健的投資,則必須依靠收益實力來說話。最后一個月時間是各類私募機構壓力比較大的時間點。”11月15日,一家主攻二級市場投資的私募基金經理何盛(化名)告訴本報記者。值得一提的是,私募機構們雖然忙著在做規模,不過今年行業的整體收益率卻在往下掉。相比單一資產或策略組合而言,多資產策略配置兩種及以上資產,根據市場環境變化靈活調整各類資產和各類策略比例,在震蕩行情下凸顯出多元化和分散化的優勢。不過,多資產策略往往也具有管理規模門檻,即需要達到5億元的資產管理標準,這其中還不包含自營盤。私募排排網發布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在多資產策略下,主要是宏觀策略、復合策略、套利策略這3個子策略。目前國內私募市場多資產策略產品一共1978只,近一年的平均收益率為4.16%,而近三年的平均收益率為39.50%。其中復合策略在風險管理方面表現較好,近一年的平均動態回撤率為11.69%,近三年為21.40%;套利策略在近一年內表現出色,平均收益率達到5.86%,而近三年的平均收益率為30.72%。更為顯著的是,這些產品在近一年內的平均動態回撤率僅為4.95%,在近三年內更是低至9.36%。“通常傳統的投資策略有主動型和被動型兩種,被動投資更傾向于跟蹤某一指數,風險較低。但是完全被動地跟蹤指數收益往往也比較低,所以指數增強策略受到越來越多量化投資機構的歡迎,指數增強策略是在被動跟蹤指數的基礎上,通過主動管理的方法,例如優化選股、優化權重等,達到獲得超額收益或降低風險的目的,即增強指數的效果。從強化方式上看,指數增強主要包括倉位控制、優化加權、優化選股三種,在實際操作方法上可分為主動和量化。倉位控制是對大盤的趨勢進行分析,在上漲階段增加倉位權重,在下降的過程中減少倉位,以獲得擇時的超額收益。”在看好明年指數增強策略時許佳瑩也分析指出。私募明年如何布局對于公募、私募乃至險資而言,在債券市場能夠提供打底收益的前提下,如何尋找可增厚的超額收益是當務之急,而在這方面私募機構則更為敏感。“自三季度以來,監管層頻頻出手,相繼出臺印花稅減半、個稅增加抵扣額、購房首付和貸款利率實質性下調等一系列組合拳,不少投資者認為A股底部已經探明。不過,由于支柱產業房地產表現不及預期,市場整體信心仍然不足。我們預期四季度或者明年上半年才是市場真正的底部,在此之前投資策略上我們減倉較少,靜待時機。”對此,前述私募基金經濟何盛表示。而今年日子相對“好過”的量化私募基金們,明年則仍然看好指數增強產品。“我們的指數增強產品,前期在代銷部分僅用很短時間就已經銷售了10億元以上了。從近期銷售反饋的情況看,投資者對于量化產品仍然非常信任。從管理人角度看,私募量化產品的主要優勢在于快速迭代的模型策略、靈活的投資范圍以及更高效的交易系統,而公募量化產品的主要優勢在于較好的流動性。長期看,私募量化管理人在策略、風控、交易系統上相比公募量化管理人仍具備一定的優勢。”11月16日,上海一家百億級量化私募基金公司市場部負責人對記者表示。與此同時,隨著萬億規模的特殊再融資債券的下發,地方政府發行的城投債收益率也出現了下行,使得市場上專注債券投資的私募機構開始“調轉船頭”。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10月底,全國城投債規模約為16.1萬億元,其中僅有21.1%的城投債收益率處于4.0%上方,較7月底減少超7000億元。當前全國已有20多個省份計劃發行特殊再融資債券,總額超過萬億元,相當于2020—2022年的發行總量,這進一步加強了各路資本對城投債的信心隨著未來城投債在公開市場的違約概率越來越低,新的低信用評級城投債搶購風潮將掀起,令這類城投債發行利率進一步走低。“隨著化債進程緊鑼密鼓的推進,以及貨幣政策的寬松、降息政策的實施和未來降準的預期,短期資金面將保持寬松,這將活躍債券市場,進一步壓低城投債的信用利差,使剩余的城投債券收益率不斷下降,光靠持有城投債到期策略已很難兌現私募產品年化8%—10%的收益預期。”11月15日,長三角地區一家債券私募投研總監蘭偉告訴《華夏時報》記者。對于明年的投資策略,蘭偉表示,他們會關注特殊再融資債及存量城投債規模較大的區域,比如天津、云南、重慶、湖南等地,因為有些高票息城投債在得到特殊再融資債券募資支持后,可能有更強的提前兌付動力,由此配置這些區域高收益城投債或許能帶來更廣闊的收益空間。責任編輯:徐蕓茜 主編:公培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