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妊娠期肝病主要包括妊娠肝內膽汁淤積癥和肝細胞疾病(病毒性肝炎、急性妊娠脂肪肝),前者可影響胎兒生長發育,導致胎兒窒息、死胎。后者常出現肝功能異常,引起產后大出血等并發癥,甚至孕婦死亡。充分了解妊娠期肝病的生理改變、臨床特點、防治措施,對降低孕婦圍產兒死亡及新生兒窒息極為重要。
△妊娠肝內膽汁淤積癥
本病絕大多數發生在妊娠后期,其臨床以皮膚瘙癢為主要表現,一般無消化道癥狀,瘙癢4周后可出現輕微黃疸。肝功能檢查谷丙轉氨酶和總膽紅素輕度升高。肝纖維化全套或單項甘膽酸檢查明顯升高,分娩后肝功能及甘膽酸迅速下降,一般一周內恢復正常。但本病引起的新生兒窒息死亡率明顯高于病毒性肝炎,這是由于患者胎盤組織內也存在膽汁淤積,可引起胎盤血液灌注不足,胎盤缺氧造成胎兒宮內窘迫所致。
△病毒性肝炎
妊娠期急性病毒性肝炎是一種全身性疾病,具有明顯食欲不振、惡心、嘔吐,厭油等消化道癥狀。甲、戊型肝炎早期常伴有發熱,3—5天熱退后出現鞏膜黃染,但皮膚瘙癢輕微。肝功能檢查谷丙轉氨酶及總膽紅素顯著升高,重癥肝炎死亡率達70%。孕婦急性病毒性肝炎危險性比非孕婦高,因為孕婦胎兒的呼吸、代謝、解毒和排泄等均靠母體完成,增加了母體的基礎代謝,從而加重肝臟負擔,此外,妊娠期蛋白質攝入不足,使血清白蛋白進行性下降,加上分娩時精神緊張、疲勞、出血、手術創傷、麻醉藥物等因素促使機體惡性循環,導致肝衰竭。孕前做肝功能、乙肝全套、丙肝抗體、丙肝、乙肝病毒含量檢驗,專科醫師針對性早期選擇胸腺肽a1抗病毒,調節免疫治療,可減少發病率。
△妊娠急性脂肪肝
本病并不罕見,多見于第一胎36周—40周之間的孕婦,其臨床特點為突然持續嘔吐,上腹疼痛,隨后出現黃疸迅速加深,以直接膽紅素為主,但尿膽原多為陰性,皮膚瘙癢罕見,如不及時住院專科治療,而進展為典型的暴發性肝衰竭、腎衰竭、胰腺炎、不能控制的胃腸道或子宮出血、昏迷而死亡,所以對妊娠期肝病都應列入高危妊娠范疇。
妊娠期肝病患者應注意以下事項:
●首先,重在預防,孕婦在傳染病流行季節應避免到公共場所接觸感染人群,注意飲食衛生,避免進不潔食物,如果孕婦要接受檢查,應使用一次性注射器抽血,避免交叉感染,同時,要避免攝入過量的蛋白質、脂肪,以免增加肝臟負擔形成脂肪肝。
●妊娠早期出現惡心、嘔吐,不輕率歸根于妊娠本身所致,要到醫院做肝功能、乙肝全套,甲、丙、戊型肝炎抗體檢查,腹部B超等檢查,明確病因,早期治療。
●妊娠晚期有皮膚瘙癢,要引起高度重視,警惕妊娠肝內膽汁淤積癥,加強胎兒監護,適時終止妊娠能降低圍產兒死亡率。
●對慢性乙肝攜帶的孕婦應定期復查肝功能及乙肝病毒含量,制訂治療方案,同時注意避免羊膜腔穿刺,并縮短分娩時間,保證胎盤的完整性,盡量減少新生兒暴露母血的機會,加上有效的母嬰阻斷方案,95%以上的乙肝母親可生健康寶寶。
●初次妊娠晚期患者突然腹痛,嘔吐,一般解痙藥物不能緩解,伴有高熱或白細胞、淀粉酶增高,要警惕妊娠急性脂肪肝,不要誤診為急腹癥而施行手術,加重病情。婁底市中心醫院傳染科
下一篇:新媽寶典:10大飲食誤區親子中心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產后虛弱警惕結核病親子中心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