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每1000例新生兒中有15~20例髖關節不穩,大多數患兒在最初幾周可自行痊愈,無需治療
●髖關節發育不良在少年時期通常沒有不適,成年后才開始出現癥狀,需警惕
醫學指導/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骨科主任醫師胡漢生
有一種民間說法認為,剛出生的寶寶一定要把雙腿包緊,否則容易形成“羅圈腿”。因此,很多新晉爸媽在寶寶出生后,都會把寶寶裏成“粽子”。但事實上,新生兒包太緊,不僅對防止“羅圈腿”沒用,還會影響髖關節發育不良的自愈。專家介紹, 每1000例新生兒中有1~2例髖關節脫位,15~20例髖關節不穩。大多數髖關節不穩的新生兒在最初幾周可自行痊愈,無需任何治療。但如果錯過自愈時機,任病情發展,最終往往會造成患者嚴重殘疾。而且,髖關節發育不良在少年時期通常沒有不適,成年后才開始出現癥狀。
文/記者黃蓉芳 通訊員黃賢君、尹德龍、李遠輝
發病
每千例新生兒中
有20例髖關節不穩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骨科主任醫師胡漢生介紹,日前,該院骨科收治了兩名腹股溝疼痛的患者。經拍片檢查,發現其中一名41歲的女患者,是右側髖關節發育不良并嚴重脫位。另一名62歲的女患者是雙側髖關節發育不良,且伴有股骨發育異常。
醫生為41歲女患者進行了髖臼再造,即所謂的給髖臼“加蓋”,并在重建其髖關節和矯形過程中,將其肢體延長了4.5cm。而那位62歲的女患者也通過手術恢復了下肢的長度,緩解了疼痛。
胡漢生說,這兩名患者所患的疾病都是髖關節發育不良。她倆有一個相同的特點,那就是她們都有先天性嚴重髖關節發育不良,但在少年時期都沒有任何不適,都到了成年后才出現癥狀。
胡漢生介紹,髖關節發育不良是一種病因不明的髖部疾病,準確來說,是發育性髖關節脫位或發育性髖關節發育不良。資料顯示,目前每1000例新生兒中,約有1~2例髖關節脫位,約有15~20例髖關節不穩。“這種疾病與遺傳因素有關,也與后天的發育有關,是一種除創傷、骨關節炎之外的髖部疾病。其發病率也受種族和地理條件影響,寒冷地區發病率較高。”胡漢生說,由于其病因尚不明確,隨著病情的發展,最終往往會造成患者嚴重殘疾。
提醒
在少年時期可能沒有任何不適
胡漢生說,髖關節發育不良的癥狀,成年患者時常表現為腹股溝區疼痛,尤其是活動后這種疼痛會加重;年輕患者則經常表現為髖關節外側疼痛,尤其是蹺二郎腿或拉伸髖外展肌時,疼痛會加重。
“有一點要特別注意。”胡漢生提醒說,髖關節發育不良在少年時期可能會沒有任何不適,到了成年后,才開始出現大腿根部疼痛、臀部太高、腿部內旋等癥狀。由于缺乏早期關注,很多患者拖到40歲之后才開始治療,從而錯過最佳治療時期。
“一般來說,大多數髖關節不穩的新生兒在最初的幾周可自行痊愈,無需任何治療。”胡漢生說,但在日常生活中,家長的一些錯誤做法,會導致髖關節不穩的患兒失去自行痊愈的機會。
“最典型的錯誤就是,有的家長為了防止新生兒所謂的‘羅圈腿’,將寶寶包裹過緊。”他說,這往往會使得患兒失去自愈機會,從而增加髖關節發育不良的發病率。
治療
可做保髖手術
或關節置換手術
胡漢生建議,如果出現腹股溝區疼痛、髖關節外側疼痛,最好去醫院拍髖關節側位片和站立的骨盆正位片,進行診斷治療。
他介紹,目前,髖關節發育不良的治療方式主要分為非手術治療和手術治療。非手術治療主要是服用非甾體類抗炎藥、配合理療、合理功能鍛煉等;手術治療則主要是保髖手術、關節置換手術。關節置換包括髖關節表面置換、髖關節全髖關節置換。
胡漢生說,對于年齡在30歲以下、髖關節脫位不嚴重的患者,可以考慮保髖手術,但該手術技術難度較高,且術后效果不能保證。
至于關節置換手術,對于有正常解剖關系的髖關節患者來說,可以通過一定的訓練降低手術出錯率,完善手術技術;但對于有異常髖關節解剖關系的患者來說,實行髖關節置換術難度就相當的大,因為在進行關節置換過程中,需要先恢復正常的髖關節關系。“而由于解剖變異,髖關節周圍軟組織攣縮等異常因素,又會使得這種人工關節置換手術的難度大大增加。”
因此,關節置換手術的難度就在于其手術方式的“個體化”,不僅需要完善的術前準備,還需要進行髖臼重建、骨量重建,有時甚至還需要植骨造蓋術。
下一篇:研究顯示:有兩個孩子,父母最幸福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人為什么會長胎記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