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日前,南方都市報與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聯合舉辦的南都健康大講堂之《如何讓你的孩子健康成長,高人一等》專題講座,吸引了200多名家長和小朋友前來聽講學習。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兒科副主任朱順葉提醒,爸爸媽媽要堅持每半年給小孩測量身高,密切關注小孩的健康成長。一旦發現身高每年增長小于5cm,要盡早到醫院進行檢查評估。
講座現場,朱順葉博士為孩子和家長講述長高的秘訣。
爸爸媽媽們,有沒有記得每年給孩子量身高?知不知道孩子如果常吃燕窩、蜂王漿、雞胚、禽頸、人參、桂圓干等“補藥”以及油炸食物會影響長高?
【現場】
醫學指導:朱順葉
醫學博士,副主任醫師,碩士生導師,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兒科副主任,廣東省醫學會兒科學分會內分泌和遺傳代謝性疾病學組委員,廣東省袖珍人聯誼會醫學顧問。
燕窩、人參等“補品”盡量少給小孩吃
孩子又瘦又矮,抵抗力也不好,家長聽老人說吃點胎盤可以增強抵抗力和長個子。但是朱順葉提醒,有哮喘的小孩吃了胎盤確實能加快康復,但也會因此變得肥胖,提早發育,最后導致性早熟,影響長高。
同時朱順葉提醒,還有一些日常生活的食品小孩是要盡量少吃的:燕窩、雪蛤、雞子、蠶蛹、蜂王漿、雞胚、禽頸,以及反季節的蔬菜水果、油炸類食品、牛初乳等等。冬蟲夏草、人參、黃芪、沙參、桂圓干等廣東常見的“補品”,盡量不要讓小孩接觸。桂圓干、荔枝干、黃芪沙參等“補品”中含有植物的激素,小孩長期接觸,身體被不斷刺激,到一定量時閘門會被打開,出現性早熟的現象。
每年長個不到5厘米小心矮小癥
據統計,中國矮小癥發病率約為3%,現有矮小人口約3900萬人。然而,每年真正接受治療的患者不到3萬人。70%以上的家長對矮小癥缺乏了解,在發現孩子矮小后固守“晚發身”、“二十三竄一竄”這樣的錯誤觀念盲目等待,以致錯過了最佳治療期,嚴重影響孩子的生長發育。
朱順葉教授提醒說,矮小癥在臨床上強調“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3~12歲是治療的黃金年齡。孩子的年齡越小,藥物促生長效果越好;另一方面,矮小癥的治療費用跟患者的體重成正比,年齡越大治療費用越高;早治療也可降低矮身材對孩子心理、性格發育的影響。
目前臨床上一般用標準差法來判斷身材矮小,即兒童身高低于同年齡、同性別、同地區、同種族正常兒童身高標準兩個標準差,就可診斷為矮小癥。為此提醒家長們,如果發現孩子長期低于同齡人半個頭、一直坐在班級第一排、每年長高不到5cm,或者生長期的孩子衣服、鞋子一兩年都不用更換,則可懷疑為生長發育遲緩,應帶孩子到醫院進行進一步檢查。
吃好睡好玩好多運動是小孩長得更高的秘訣
朱順葉強調,家長在孩子出生之后要記錄好小孩每一年的身高,并且繪制身高生長曲線圖,可以參照“0~16歲兒童青少年身高、體重標準差單位數值表(男、女)”來進行判斷孩子的身高是否達標了。
矮小的危害極大,極可能造成小孩自卑心理,影響兒童身心健康成長及其智力發育,缺乏與人溝通或主動參與社會活動的勇氣,未來就業范圍受到限制。家長需要注意觀察小孩的身高生長情況。
如果參照數值表發現不是矮小癥,但仍覺得小孩偏矮,有什么秘訣讓小孩長得更高?比如講座現場,有小朋友表示雖然他已經7歲,身高只有117cm。朱順葉現場診斷不是矮小癥,要長高,建議就要吃好睡好玩好,還要多運動,比如游泳、跳繩、吊單桿等,同時要保持好早睡的習慣。尤其是假期,很多小孩不經常鍛煉,但夏天正是鍛煉長高的好季節,建議家長督促小孩吃好睡好玩好多運動。
【互動】
1 孩子的爸爸當初很遲才長高,孩子現在才7歲,雖然長得很矮但應該是和爸爸當初一樣,發育后追上去,若發育結束后還矮,再找醫生可以嗎?
遲發育的現象是很常見的,但是作為家長很難判斷孩子是遲長還是真的有問題,因此需要醫生做出相對準確的答案。若身高低于同種族、同年齡和同性別平均身高的2個標準差(- 2SD )或3百分位,每年的生長增高幅度低于4~5cm需及時到醫院就診。
2 想讓小孩長得更高,可以吃鈣片補嗎?
很多人都會誤解小孩長不高就補點鈣片,這樣是不科學的。鈣主要是強健骨骼的作用,并不能直接地促使小孩的長高。
3 女兒來月經兩年了,但是實在太矮了,能否打生長激素?
女孩子生長停止時間是月經來后兩到三年,這時候骨骺已經基本閉合,生長板的骨骺軟骨已經變成骨頭了,再去打生長激素不能長高,反會橫著長身體,手指頭變粗下巴變大,出現肢端肥大癥。骨骺閉合之后打生長激素已經太遲了。
【鏈接】
1、身高增長的一般規律
身高代表了頭、脊柱和下肢長度的總和。出生50厘米左右,1歲以內全年身高增長24~25厘米,1~2歲增長10~12厘米,2~3歲增長8~10厘米,3歲以后到青春發育前期,每年增約5~8厘米。
2、身高的準確測量
3歲以下:臥位身長。
3歲以上:立位身高赤足免冠,背靠立柱,腳后跟、臀、雙肩同立柱接觸,立正姿勢,眼平視,手下垂,足跟靠攏,腳間45度,頭板輕輕滑下,接觸頭頂時讀數。
特別提醒,注意減少誤差:同時間、同測量儀器和同一測量人。
采寫:南都記者 曾文瓊 實習生 王詠 通訊員 江瀾
下一篇:孩子長不高“三宗罪”(圖)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月餅有“黃金搭檔”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