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受訪專家:本報特約專家房欲飛(上海教育科學研究院教育學博士,3歲孩子媽媽,網名“桐桐媽”) 本報記者 季博音
生命教育是在1968年由美國學者華特士首次明確提出的。幾十年來,生命教育的實踐在全球得到迅速發展。不少家長可能會對這個問題有疑惑,“生命教育”這么抽象,我們如何進行?桐媽認為,生活中往往有許多小細節就包含著“生命教育”,或許家長已經忽略了。下面的一些場景或許你也會遇到,看看家長們該如何應對和解決。
A。關于“我是怎么來的”
生活場景:一天晚上,我和5歲的兒子斯斯躺在床上講故事。我繪聲繪色地講:“鱷魚在岸上產下了幾十個蛋,過了一些日子,小鱷魚從蛋殼里鉆了出來。”講到這兒,一向安靜的兒子忽然問我:“媽媽,小鱷魚從蛋里出來的,我是從哪來的?”當時我心里一驚。面對孩子求知的眼睛,我不知如何告訴他?
斯斯媽媽
桐媽提示:斯斯媽媽的困惑有著一定普遍性,幾乎所有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都會對自己的生命來源產生疑問,這類問題通常會讓家長恐慌,因為他們以為孩子想跟他們打聽那些難以啟齒的事情。實際情況卻是,孩子只是對自己何以來到這個世界上感到好奇,家長給他們一個適合他們年齡的回答就可以了,比如,小一點的孩子,可以簡單地跟他們說“你是媽媽生出來的”,孩子得到答案后,往往會滿足一段時間,但隨著自我意識的增長,他們又會對自己的生命起源產生更深層次的疑問,問些“那我是怎么跑到媽媽肚子里去的呢”之類的問題,家長不妨這樣回答,“爸爸媽媽結婚后,非常想要個寶寶,于是爸爸就把一粒種子種到了媽媽的子宮里,那顆種子就在肚子里長成了一個可愛的寶寶,這個寶寶就是你!”總之,這是一個常溫常新的問題,考驗著家長的教育智慧,如何給孩子淺顯又不失科學性的答案,是問題的關鍵,最重要的是,在這個過程中,家長可以借機讓孩子明白生命是愛的結晶,來之不易。
B。關于“人是怎么沒的”
生活場景:樂樂4歲的時候,我們為了孩子能更有愛心和責任心,就在樂樂生日的時候送給她一只波斯貓。樂樂把小貓當成朋友,并且悉心照料,但是最近不知道怎么的,小貓身體越來越差了,樂樂心情也一天天沮喪起來,這可讓我心里很著急。我經常在想,朝夕相處的寵物死了,我該怎樣解釋給才4歲的樂樂呢?
樂樂媽媽
桐媽提示:當一個4歲的孩子被迫面對死亡時,他們原來那種永遠會同心愛的人或物在一起的思維定勢就被打破了,取而代之的,是心愛的人或物總有一天甚至隨時可能死亡的新觀念,在這種新的認知沒有找到平衡支點之前,孩子就可能處在焦慮之中。遇到這種情況,家長要懂得共鳴孩子的痛苦感受,但不要因此對死亡諱莫如深,家長遮遮掩掩的態度反而會讓孩子嗅到更可怕的氣息。反之,家長應該想辦法讓孩子認識到死亡是正常的生命輪回,是一個值得尊重的結果。《湯姆的外公去世了》、《老鼠爺爺的告別信》等相關的生命教育或心理自助讀物,都可以幫助孩子升華對死亡的認知,進而樹立一種尊重生命、善待生命和熱愛生命的意識!
C。關于生存技能訓練
生活場景:兒子4歲時有一天上電梯,他剛進電梯門就關上了,怎么也打不開,而我們眼睜睜看著兒子被獨自關在電梯里。爸爸立即喊了一句:“果果不要著急,按4,在四樓等爸爸!”緊接著,我們匆忙上了另一部電梯。到了四樓,兒子已經在電梯門口等著了。我欣喜地抱住他,只見他雖然眼睛有點紅,但很沉穩地告訴我:“媽媽,我都著急了,我帶著手套不好按4,但是我沒哭,我勇敢吧!”果果媽媽
桐媽提示:一個生命的成長,往往是一個經歷各種風險和挫折的過程,這也是一個需要不斷放手的過程,需要家長做好各種準備工作,其中之一就是安全意識的養成和生存技能的訓練。家長可以通過看相關安全教育繪本、情景模擬、日常的隨機教育等方式進行。在這個過程中,需要避免的一個情況就是不要過分渲染生活中的危險,以免損害孩子的安全感。
●讓孩子懂得尊重生命、善待生命和熱愛生命
●讓孩子明白生命是愛的結晶,來之不易
●培養孩子安全意識、訓練孩子生存技能都是生命教育
D。學會善待生命
生活場景:帥帥幼兒園門口放了一個募捐箱,因為事先沒和孩子交流,突然把錢塞給他讓他捐了未免有些唐突。下午接他回來的路上,對他說:“四川發生地震了!”“王老師說了!”“很多小朋友沒有東西吃,沒有衣服穿,也沒地方住了。我們把攢的零用錢捐給他們好不好!”“可是我的零用錢還想留著買玩具……”“但是那些小朋友連吃的都沒有,你少玩點玩具有什么關系嘛!”第二天早上,帥帥高興地把他的零用錢塞到募捐箱里!雖然錢不多,但至少讓孩子明白,我們應該幫助有困難的人。帥帥媽媽
桐媽提示:父母在給孩子足夠情感滿足的同時,還要讓孩子意識到一個人的成長,離不開來自四面八方的支持和關愛,并讓他在這個基礎上,學會共情,學會給予,從而為將來建立基于愛的人際關系奠定良好基礎。只是對于那些還處在自我意識敏感期的孩子來說,先不要期望太高。孩子學會給予的前提是能夠通過推理來理解他人的情感和行為,這需要一個過程。父母們在加強言傳身教的同時,也要學會等待。
下一篇:從小培養孩子的想象力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不要當眾批評你的寶寶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