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怎樣培養孩子的理財能力?又從何時開始?
第一步:認識錢幣
“孩子3歲時,家長就可以引導他了解什么是‘錢’,幫他建立起對錢的基本概念。”榮合靈說,這個階段的孩子思維直觀而具體,讓他們了解錢要從看得見、摸得著的地方入手,比如認識錢幣,了解不同面額的錢有多少之分,物品價格有高有低等。
然而,有的家長太超前,他們干脆給孩子一些錢,讓他自行支配,直接實戰演練。如此培養3歲幼兒的理財能力,原河南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授、現河南省實驗幼兒園教育顧問龐靄梅并不認同。她說,3歲孩子并沒有“數”的概念,他分不清這些錢能買哪些東西,買完后會余多少錢,家長不能完全放手讓孩子掌錢。
但是,如果家長實在想及早“實戰”怎么辦呢?家長不妨給孩子錢以后,告訴他要買哪個東西,如果有節余,還要告訴孩子會找錢,至于找多少就不必說了,然后讓孩子去買。“這樣既能讓孩子初步意識到錢有一定價值,還能鍛煉他和別人交流的能力。”龐靄梅說。
第二步:掌管錢財
從初步意識到錢有一定價值,到可以合理掌管錢財,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必須循序漸進。
龐靄梅說,開始,家長可以陪孩子一起逛超市,事先和他約定好今天就這么多錢,他可以買個什么東西。但是,在逛超市途中,孩子的占有欲很強,很可能逮著喜歡的東西就往推車上扔,你不買,他還哭。遇到這種情況,家長必須堅決執行事先約定。否則,他一哭鬧,家長就屈服,他以后會把哭鬧當成他滿足需求的法寶。
“等孩子五六歲時有了‘數’的概念以后,家長就可以把小額錢交給他獨立掌管了。”榮合靈說,這時候,還要幫孩子學會記賬,買了什么,哪個東西多少錢,以及剩余錢數等都要記錄下來,從而讓孩子知道一定錢數只能換一定東西。時間長了,他就知道把錢用在最需要的東西上,逐漸學會合理支配錢財,增強自我控制能力。
同時,父母也可由此監管孩子的消費傾向,一旦發現有偏差,就能適時引導。
第三步:體驗“掙”錢
當孩子逐漸學會掌管錢財后,榮合靈建議家長開始引導孩子“掙”錢。
“家長可以給孩子批一些報紙、鮮花,然后帶他到公園賣。”榮合靈說,幕后工作家長可以協作,但賣東西的“臺面”活就必須由孩子獨立完成。
接著,她講了這樣一件事:有一次,我朋友帶4歲多的女兒到紫荊廣場賣報,開始孩子只是低著頭,也不和人說話,結果一份報紙都賣不出去,她急哭了。后來,媽媽引導她要問別人要不要報紙。小女孩就怯生生地開口賣報了。終于,一個阿姨買下一份報紙,這讓小女孩信心大增,感激地說著“謝謝”,她竟發現阿姨聽后很高興。再往后,她賣報就改成“叔叔(阿姨)買份報紙吧,謝謝”。
“可以看出,這對孩子社交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都是一種歷練,更重要的是孩子在賣報過程中體會到掙錢不易,之后幾天,她都不舍得花錢。”榮合靈說。
第四步:讓錢生錢
會掌錢了,也知道錢怎么掙了,該教孩子學習儲蓄等投資了,讓錢生錢。
“儲蓄是理財的基本,父母不妨從給孩子買一個存錢罐開始,鼓勵他存錢。”榮合靈說,為調動存錢積極性,父母可以設定存錢目標,當孩子達到目標時,給予獎勵。
隨著孩子存儲觀念的建立,接下來,要帶孩子了解銀行,幫他開一個兒童賬戶。教孩子如何存取,什么是利息等,讓他親身感受“復利”的效果,能激勵孩子多儲蓄。
以后,隨著孩子理財能力、智力、認知能力的提高,還可以教孩子了解國庫券、股票、基金等更多投資項目。
下一篇:親子5招向孩子傳遞愛的信息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隨時關心孩子的心理變化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