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宋含璋今年10歲了,對她來說寒假不過是又一個緊張階段的開始,父母早已經替她報名參加了奧數預備班、繪畫班、鋼琴輔導等六七門輔導課程。
“成才”已經成為現代父母們苦心追求的目標,為了把孩子培養成所謂的“天才兒童”,孩子們在父母加班加點的“制造”下,向提前“成才”的目標負重前行。而在文化商人和媒體的炒作下,各種天才兒童的神話又不斷涌現,各種培養天才兒童的“革命性”學習方法、經驗和心得也不斷地見諸于報刊和廣播電視,讓父母們更加堅定培養天才的決心。
天才兒童成長存在缺陷
在名目繁多的輔導班里,“奧賽”班頗受家長的青睞,獲獎后的種種好處早已眾人皆知。可是一位曾帶隊參加國際“奧賽”的領隊這樣描述中國小選手,“他們只有在看到習題的時候眼睛才會發亮”。北京師范大學劉兼教授說:“在‘奧賽’中獲獎的不少人不愿繼續從事數學研究,個別人甚至一輩子不愿意再接觸任何一個數學符號”。數學家張奠宙則說,“他們對考試以外的題目毫無興趣,更缺乏對科學、對自然、對人類社會的探索精神和好奇感”。讓人傷心的所在就是:當我們的孩子在獲得種種大人所看重的榮譽時,他的成長已經存在不可避免的缺陷。
或許在那些獲得國際大獎的選手和家長看來,這種以缺陷成長為“成本”的行為是值得的。我們不否認家長的初衷是想挖掘孩子們某一方面的潛能,發揮他們的特長。因為按照常理,在一定比例的社會人群中,少數具備某一方面天賦的孩子經過訓練脫穎而出是很正常的事情。于是,很多的孩子在大人們的安排下為早日成為“天才兒童”苦苦煎熬。
利益驅動傷“天才”
“一舉成名天下知”,有了名就有了利。這就是我們一些家長“驅使”孩子進各類“奧賽”班、體校和藝校進行特長培訓的動機。各種國際大賽無非是一種高檔次的檢驗方式,大獎的設立也只不過是一種激勵手段。而我們的家長卻把拿獎成才當成全部,各種“天才榮譽”、“國際大獎”就像一個個漩渦,吸引著千萬個家庭圍著它轉。為了成才,孩子們被剝奪了選擇愛好的權利,扔掉了學習成長中的樂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練習著同樣的科目,目的只是為了奪獎爭榮譽,成為人們眼中的天才。更可悲的是,那些在國際大賽中拿獎的少數選手名利雙收了,而那些在層層選拔中被無情淘汰的孩子們呢?他們的處境又是什么樣的呢?極端功利主義的培養動機和舍本逐末的選拔體制導致了目前這樣一種局面。
家長們也知道教育孩子急不來,但是偏偏所謂的“起跑線”教育逼得許多家長狠心咬牙讓自己的孩子接受各種各樣的特長培訓,一個家長說道:“現在社會競爭這么激烈,不讓他學點什么特長將來怎么生存啊。”
過分教育扭曲人格
中國教育學會家庭教育專業委員會理事長、北師大教育科學研究所研究員趙忠心說,當前社會對“天才兒童”的盲目炒作,實際上是在誤人子弟。孩子過早出名,孩子會變得很浮躁,往往會莫名其妙地傲視周圍的一切,自以為了不起,不思進取,不求上進,藐視、防范甚至敵視周圍的人,最后很有可能變成“小時了了,大時平平”的悲劇人物。
孩子的成長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教育有作用但不是萬能的,不是父母想到的孩子就一定能做到。“教育有多大膽、孩子就有多高才”的觀點,實際上違背了教育的客觀規律。教育應該適應孩子的天性,讓孩子在這個過程中擁有更多的主動權,為樂趣而學習,而不要為了功利的目的而學習。
由于受錯誤的“天才教育”思想的誤導,許多父母對孩子實施了過分教育,結果反而對孩子造成了人格上的扭曲。趙忠心指出,如果父母對孩子期望過高、支配過多,會讓孩子變得很脆弱,常常為了避免錯誤而放棄了自己的創造性,放棄通過失敗來學習的機會。長此以往,會讓孩子失去創造力和想像力。另一方面強烈的壓抑會讓孩子產生人格上的兩面性,在父母和老師面前是一個樣,背后又是一個樣。
對家長們“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顧慮,趙忠心說,生存競爭愈發激烈,所以利益問題不能不在教育中有所考慮,但必須將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結合起來,不要用眼前利益代替長遠利益。
下一篇:父母如何妙對任性兒子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孩子過生日講排場怎么辦?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