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你希望給兒女們留下什么樣的記憶?”
“青松”在某一次的小組聚會時突然將這個問題拋給在座的父母。
幾乎每個父母的回答都是“愛與喜樂”,然而孩子們對于父母的記憶又是什么?
“3歳時我因為堅持要穿自己喜歡的衣服才肯出門,媽媽生氣的說:不聽話那就留你一個人在家好了!把我鎖在屋子里,雖然只有一下子媽媽就又打開了門,但很害怕媽媽不要我的記憶卻很難忘。”
“不記得幾歲,總之應該是很小時,媽媽喂我飯但我不想吃,媽媽就用筷子打我臉。”
“一次寫作業時,因為一直達不到媽媽要求的標準,媽媽生氣的將我的作業本撕掉。”
“父親把我的成績單摔到我的臉上說:考這么點分數還好意思拿回家!”
“有一次我考了第三名,以為會得到父親的贊揚,結果父親卻說:真是太陽打西邊出來了,不會是靠作弊得來的吧?”…..
甚至在大伙眼中是”圣人”的張爸爸,他給兒子的記憶竟也是讓人吃驚的”爸爸拿著棍子追我,我嚇得跑到床鋪底下躲起來”。
這些爸媽都不愛孩子嗎?不,只是在愛的過程中他心中的那個”天平”失衡了,傾斜到自己的期待標準上。
因此當孩子達不到他們的預期,便會以一些實際上是情緒性的言行,但卻被許多父母美化為”管教”的方式來逼迫孩子就范,幼小的孩子雖然多半都會因為害怕失去父母對他們的愛而順服,但卻在記憶中留下了傷害的陰影。
父母對孩子的傷害常不是出于”故意”,而是因為有太多的”在意”、”善意”、”自以為意”,以及”無意”復制了自己父母所給予愛的方式。
因此我們做父母的必須先學會-
1.跟自己”和好”:不要跟自己過不去,接納自己的情緒與壓力,并且去設法調適,不要將那些去加諸到與孩子的相處中。
2.跟孩子和好:試著檢回童年的自己,以同理心去想象孩子說這話做這事時的目的究竟是什么?自己是否也曾因類似的言行被父母喝罵而傷心退縮呢? 文/郜瑩
下一篇:怎樣讓孩子珍惜時間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別忽視對孩子潛能的開發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