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閔樂夫簡介:家庭教育專家,中國家庭教育學會理事,北京家庭教育研究會副秘書長,青春期教育專家,北京性健康教育研究會副會長,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家庭教育研究與指導中心副主任,教育部重點課題“跟蹤指導家庭教育實驗研究”總課題副組長。曾被邀請到各地授課500余場,聽眾10萬余人次。主要著作有:《中學生心理咨詢》《中小學各科教學中的德育》《青春期教育家長必讀》《小學生學習指導》等。
閔樂夫如是說
很多時候,孩子的體驗過程比孩子的體驗結果更重要。家長隨時隨地都應在心中持這樣的價值觀:“在黑暗中的摸索比等待火炬引路更重要。”“親身體驗比道聽途說更可貴,銳意開拓比坐享其成更可貴,說自己親眼所見比鸚鵡學舌更可貴,打破沙鍋問到底比淺嘗輒止更可貴。”孩子的童年、少年時代只有一次,得給其體驗的機會,給機會就是給其成長的養分。
為什么要對孩子進行體驗教育?
是否所有的體驗都是好的、值得提倡的?
哪些體驗對孩子是必須禁止的?
哪些體驗是需要引導、幫助和限制的?
如何理解孩子的體驗的層次性、差異性?
……
閔樂夫老師是研究型、傳播型的教育專家,對孩子的體驗教育做過長期深入的研究,請看他是怎么解答有關體驗的系列問題的——
孩子成長的過程就是體驗的過程
記 者:我們知道,孩子所獲得的知識有傳承和體驗兩個來源,請問體驗和傳承有何關系?它們對孩子有何價值和作用?
閔樂夫:傳承就是前輩對后輩的教育。祖輩、父輩天天叮囑孩子上課注意聽講,下課關心同學、助人為樂,等等,這種注重傳承對孩子的教育作用是好的,值得提倡的。通過文化知識和家庭美德的傳承,孩子會比較系統、快捷地理解、掌握前人積累下來的經驗和智慧,知道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在成長中可以少走許多彎路。
但是,僅僅依靠傳承又是很不夠的。孩子必須要有親身的體驗和實踐。只有經過體驗和實踐,孩子才能長知識、長才干。這也就是說,家長和老師傳承的都是間接經驗,而孩子的體驗是直接經驗。若想使間接經驗被孩子認同、消化和吸收,必須依靠孩子的直接經驗。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都是孩子成長的必需品。古人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說的就是傳承和體驗互相依存、互相促進的辯證關系。體驗印證傳承,傳承能提升體驗,但不能代替體驗。
記 者:請問體驗在孩子的成長中有何地位和作用?
閔樂夫:孩子從嬰幼兒時期就開始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聽,用鼻子去聞,用舌頭去嘗,用手去摸、去抓。可別小瞧了孩子的初始體驗,這是他們在有意無意地收集、積累對之具有重要作用的直接經驗。沒有“看”,孩子如何知道世界上的五顏六色;沒有“聽”,孩子如何分辨刺耳的噪音和悅耳的音樂;沒有“聞”,孩子如何辨識香臭;沒有“嘗”,孩子如何知道食物的酸甜苦辣;沒有“摸”,孩子如何知道物體的光滑與粗糙、柔軟與堅硬。孩子的看、聽、聞、嘗、摸等體驗,不僅發展、健全了孩子的各種感覺器官,豐富、加深了他們對自然、家庭、社會的認識,還對他們動腦動手能力的培養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
孩子再長大一點后,就開始學騎車、學游泳、學滑冰、學電腦、學音樂、學繪畫、學社交,等等。這些生活、學習技能,孩子只聽家長、老師的傳教是學不會的,必須實地操作、反復練習、反復感悟,只有在體驗的過程中,才能學到相關的知識和技能。體驗、實踐豐富的孩子,往往具有好奇心強、主動性強、自信心強、社交能力強、生存能力強等優勢;相反,體驗、實踐貧乏的孩子,往往會有主動性缺失、冒險探究精神缺失、動手動腦能力不足、人際交往能力不足等劣勢。可以說,孩子成長的過程就是體驗的過程,沒有體驗就沒有成長。
下一篇:訓練孩子好習慣的十個方法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父母老挑錯讓孩子很受傷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