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美育的最大特點就是以情動人,良好的情感因素在美育過程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現在的許多家長在對孩子進行“審美教育”的過程中常用壓制、強迫、威脅的辦法使之就范(比如強迫孩子上特長班,逼迫孩子刻苦練習以獲得某種技巧),甚至還存在著侮辱孩子人格的現象。這些做法常常致使孩子對藝術產生反感、厭惡、恐懼的心理,好的美育內容不能讓兒童產生美好的情感體驗,最終導致家庭美育失敗,創造美的潛力被扼殺。
把藝術特長班等同于幼兒美育是觀念狹隘的表現。美育包括藝術美和自然美等多方面豐富多彩的內容。目前,許多家長和幼教工作者往往忽略了自然美方面的引導教育,甚至對藝術美的啟蒙也僅僅是重視單一的音樂和繪畫技能的培養。由此導致的后果是,孩子由于視野受美育內容狹隘化的影響變得短淺,審美思維凝固化、缺少創新能力,不能通過藝術的熏陶達到情感的升華和人格的完善。
大學者王國維曾經說過:“美學上最終目的,與倫理學上最終之目的合。”只有在精神愉悅,情感澎湃的審美感受中,受教育者才能深刻領略,經久不忘。因此,對孩子進行審美教育必須強化美感功能,調動起他們強烈的感情,努力使教育者所傳授的內容和采取的教育方法,構成一種美感的動力系統,以美的特有魅力和感染力,有效地作用于受教育的孩子,以達到使他們的“精神獲得滿足和升華”,“心靈得到凈化”。
美育與德育具有密不可分的聯系,高爾基有一句名言:“美是未來的倫理學”,可見兩者關系之緊密。從理論方面而言,審美心理結構與倫理心理結構同屬于心理結構,共存于個體的心理活動之中,是心理結構中的子結構;在現實的教育實踐中,美育和德育都是為了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創造美好的世界。德育給美育以豐富充實的內容,保證美育的正確方向。美育為德育提供有感染力、吸引力的手段,通過美并利用美進行教育,可以使德育取得良好的效果。德育與美育只能結合,不能分離,也不能互相代替。美育所具有的強烈的感染力是一般的理論方面的說教所不具備的獨特優勢。因為美育主要是靠美的形象打動人。把對孩子進行的道德約束寓于美育之中,以美引善,使他們在美的享受中受到潛移默化的熏陶。這種教育方式不像一般倫理教育那樣枯燥乏味,卻能讓孩子在不知不覺中受到熏陶和感染,從而收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其實,美育本身包含著榮辱感、羞恥心等德育因素。審美作為一種高級的情感,本身包含著必不可少的倫理道德的因素、善的因素,特別是對美的評判,往往同善惡的道德感緊密相聯,而不僅僅限于表面現象。因此,對孩子進行審美教育首要和終極的目的都必須是幫助他們辨別善惡美丑,而非單純追求表面上的美觀和華麗。美育應該把認知、情感、意志結合起來,與此相應地構成智力結構、倫理結構和審美結構,并使三者共同作用從而形成一種行為動力,并轉化為人的實踐活動,積極地影響孩子日后的生活,豐滿他們的心靈世界。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美是道德純潔、精神豐富和體魄健康的強大源泉。”美好事物總是客觀存在的、具有吸引力的,審美教育正可以借助引導孩子發現美、認識美、追求美從而達到修身養性、提高道德修養的培養目標。心理學研究認為,情感活動作為聯接倫理結構的渠道和中介,從而使審美情感成為一種行為的動力。一方面,人的道德行為總是以道德認識為基礎的,另一方面,并不是有了某一層面的道德認識就必然有相應的道德行為。只有當道德認識與相應的情感相結合而形成理想、信念,并作為一種動力推動道德認識、理想、信念向道德行為轉化。所以說,人們的心理活動是一個有機的整體,美育與德育是互相滲透的。因此,個體的審美心理過程始終貫穿著從生活中得來的各種各樣的情感體驗,而以情感判斷力的形成為其結果。在一個道德行為的過程中也同樣發生著這樣那樣的情感體驗,而行為結果所帶來的情感體驗又作為一種反饋信息對道德信念、行為意志發生積極的或消極的作用。情感活動在審美與倫理結構之間作為一種信息通道把二者聯系起來,審美教育作為對幼兒進行品德教育的一種良好的形式,最大的特點就是通過視覺、聽覺、身體動作等對美好事物的感受來發掘、認同外部世界和內心世界的深刻內涵。比如讓孩子學習舞蹈,身體形態得到訓練的同時,可以培養幼兒的團結協作精神和不怕困難、經得起吃苦磨練的進取精神,使孩子變得活潑、開朗、自信。
上一頁1234567下一頁下一篇:該不該對孩子進行早期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讓兒童發揮最大的智慧潛能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