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我們所說的觀察并不是一般的看,一般的感知,而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比較持久的知覺形態。這種觀察力對孩子的智力有重要意義。良好的觀察力和觀察習慣不是先天的,而是后來教育培養的結果。所以想讓孩子有敏銳的觀察力,家長們應有意識地培養。
一。培養孩子對周圍事物觀察的興趣
家長和老師首先要以熱情的語言和情緒感染孩子。如讓孩子觀察圖片或事物前,對孩子說:“今天我們一起來觀看一張有趣的圖片,看完后,比比誰看到的更多,說得更好,好嗎?”孩子的好勝心和求知欲大增,于是觀察時非常認真、仔細,注意力很集中,觀察后說出來的內容也很豐富。經常這樣引導孩子觀察周圍事物,孩子的觀察興趣越來越濃,逐漸養成認真觀察事物的習慣。
二。開闊眼界,創造觀察條件
大自然是觀察的寶庫。有的家長冬天怕凍著孩子,夏天怕孩子中暑,經常讓孩子呆在家里,剝奪了孩子觀察大自然的機會,這是因噎廢食的誤區。
觀察力的水平與孩子見識多寡直接相關,對同一現象,見多識廣的孩子,觀察得就仔細,學到的就多。孤陋寡聞的孩子缺少實踐的機會,觀察力就差一些。家長應利用公園里的樓臺亭閣、花草樹木;動物園里的老虎、猴子、大象、黑熊;馬路上的車來人往,商店里琳瑯滿目的商品;果園的瓜果梨桃……帶領孩子去觀察、去實踐,讓孩子在生動、鮮明、活生生的自然寶庫中探索、追求,既開闊眼界,又增長知識,還能有效促進觀察力的發展。
三。讓多種感官參與觀察活動
多種感官參與觀察活動,既激發孩子的觀察興趣,又提高觀察效果。如讓孩子觀察摩擦生電的現象時,讓孩子拿塑料梳子、木梳子、牛角梳子梳頭發,多梳幾下,看出現什么現象,哪種梳子發生摩擦生電的現象最明顯,孩子們興致勃勃地梳著、叫著:“塑料梳子把頭發都吸起來了!”“生電了,生電了!”觀察時,做、看、想、說相結合,既發展孩子的觀察力,又有助于孩子的動手能力、思維能力、口語表達能力等多種智力的培養,并從中獲得有益的知識和經驗。
四. 最重要的是讓幼兒掌握觀察方法
觀察事物遵循由近及遠、由簡單到復雜、由粗略到細節循序漸進的觀察過程,觀察圖片則遵循從上到下、從左到右、從大的事物到小的細節,然后用語言表達出觀察的結果。對同一內容,3歲以前、3至4歲、5至6歲的觀察詳略是有區別的,3歲前的孩子,只觀察到大的、明顯的特點,隨年齡增加,觀察的內容、細致程度會逐漸提高。觀察物體時,應引導孩子從整體到部分,從上到下,從外到里,從主要明顯的特征到次要細小的特征。如觀察水蘿卜的特點時,可讓孩子邊看邊回答:水蘿卜是什么形狀的?上面有什么?什么顏色的?用手摸摸有什么感覺?根是什么樣的?切開后,肉是什么顏色的?嘗嘗是什么味道的?在老師的引導下,4歲的孩子是這樣描述水蘿卜的:“水蘿卜上頭粗下頭尖,上面長著蘿卜纓子;皮是粉紅色的,用手摸是硬硬的,光滑的;下面長得有點尖,有一根細長的根;肉是白色的,吃起來有點脆、有點甜,能解渴。水蘿卜可以生吃,也可以做湯、做菜吃,我可愛吃了。”
用類似的方法,可以引導幼兒觀察蔬菜、水果及其他事物,并引導孩子在觀察中進行比較,學會分類,既培養了幼兒的觀察力,又鍛煉了抽象思維的能力。 文/黃秀美(早教專家)
下一篇:教寶寶學漢字用用游戲法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讓幼兒在思考中發展創造性思維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