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學習的自制力、自覺性差
有不少父母抱怨:孩子放學后,不寫作業,而是先玩;有的孩子一邊玩一邊寫作業,總要父母在一旁督促才行;還有的孩子上課總是控制不住自己,不是東張西望不專心,就是愛做小動作。對這樣的孩子,老師經常批評,父母也總是責罵。批評和責罵以后仍不見效果,于是,這些孩子被老師打入了“另冊”,父母也為此頭疼不已。
為什么這些孩子的自制力和自覺性這么差呢?心理學家們研究發現,那些胎位不正、剖腹產、難產的孩子由于大腦中樞功能發育不足,更容易注意力不集中,易興奮,活動量大,自我控制能力差。要改掉這些孩子的毛病,應進行專門的訓練和調整。例如,拍球、跳繩、滑梯等訓練,這些訓練看起來像玩,實際上是訓練孩子不斷地用大腦指揮自己的眼、耳、手、腳和軀體等進行協調一致的運動。而這些訓練的效果與玩游戲機、電動汽車、唱卡拉OK等活動是不能相比的,后者是加強孩子的參與能力,而前者是從根本上提高孩子自覺性與自制力的手段。
還有一些孩子缺乏自制力和自覺性是由于出生后運動量不足造成的。孩子小時候老讓父母抱著,缺少充分地練習翻身、爬行、掌握平衡和協調等活動,使得孩子大腦中樞對軀體的控制能力得不到充分地發展。其實孩子的自制力和自覺性并不是與生俱來的,需要后天的培養和訓練。它的發展進度并非人人一致,而發展的快慢與父母的教育方法正確與否是非常有關的。
所以,孩子的自覺性與自制力的表現體現著父母教育的是否成功。有的父母的教育方法是放任自流,認為孩子長大了就自然會好,殊不知,一棵在狂風暴雨中長大的小樹是需要有一個強有力的支撐點才能讓它們長直成材的。還有的父母對孩子嚴加管教,控制得非常嚴,結果孩子沒有學會自制,而是依賴“他制”,一旦父母控制不到他了,他就非常自由散漫,為所欲為。所以,正確的做法一是從小對孩子進行科學的訓練,二是要對孩子正確地管教。
不愿意寫作業
做作業不僅能幫助孩子鞏固學習過的知識,而且能培養他們獨立完成作業、計劃安排時間、約束自己和承擔責任的能力。但是,有些孩子就是不愿意完成作業,回家以后先想著玩,把作業拖到很晚才完成;還有的孩子喜歡邊寫邊玩,極易受外界的干擾,非得在父母的不斷督促下才去做。有些男孩子特別不愿做語文作業,有些女孩子卻不愿意做數學作業,不愛動腦筋;有些更嚴重的孩子干脆就不記得老師留過作業。這些問題讓父母十分頭痛,只好采取打罵的方式。打罵有時還真見效,但時間長了,孩子被打疲了,問題還是沒有得到根本解決,有些孩子還產生了撒謊、厭學等更嚴重的毛病。
分析孩子寫作業困難的原因,我們會發現:有些孩子在寫作業時感到吃力,是因為對老師所講的內容理解不夠,跟不上老師的講課進度,這些一般是智力問題,可以通過智商檢查來了解孩子的問題。而有些孩子是智力正常,甚至優秀,但注意力不集中,大腦老是處于興奮狀態,所以,上課時不好好聽講,寫作業時坐不下來,很難堅持獨立做完一件事。這就需要進行注意力集中的訓練,來幫助孩子改善大腦中樞神經的調節功能。有的孩子腦與手的協調性差,腦子想的是一回事,手上動作是另外一回事,所以,就會出現動作磨蹭拖拉、寫字顛倒、計算粗心、寫字出格等問題,往往有這些問題的孩子特別不愛寫字。不愛看書上的字,經常眼酸、頭疼的孩子一般來說是視力發育不良;而聽覺發育不良的孩子則會有老師的話聽而不聞,忘記所留的作業等問題。
上述問題都是孩子學習能力發展不足造成的,有先天和后天的原因,有些并不是孩子的學習態度有問題,父母要酌情處理,了解孩子究竟是在什么環節上出了問題,然后再進行有針對性的矯治。
如何提高學習效率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學習時間長并不等于學習效果就好,要提高學習效率,就要先了解孩子的學習心理規律,處理好學與玩的關系。在休息日,我們經??梢钥吹礁改副е映升埖男睦?,送孩子去上各種各樣的學習班,孩子們幾乎沒有時間自由自在地玩耍。有個孩子叫小龍,天資聰穎,父母覺得光在學校學習還不夠,又給他報了電子琴、鋼琴、繪畫、作文、圍棋等等學習班,結果這個孩子患了抽動癥,需要進行心理治療。還有個孩子已經上了數學奧林匹克班,父母又給他報了物理奧林匹克班,孩子不堪重負,患了強迫性思維癥,只好停學休息。所以,過重的學習負擔不僅沒有提高孩子的學習成績,反而造成了孩子的心理障礙,影響了學習。
另外一種情況是孩子學習能力有障礙造成的學習成績差,但是父母不了解如何用科學的方法來提高學習能力,而是更加限制孩子的娛樂時間,整天逼著孩子學習,孩子一看到書本就頭疼,故意磨磨蹭蹭,你看他一天到晚坐在那里,實際上一點也沒有學進去。當心理醫生建議父母讓孩子參加提高學習能力的心理訓練時,父母又因為孩子寫作業慢沒有時間而不讓孩子參加,結果形成惡性循環,孩子的學習障礙問題,總沒有得到徹底解決,學習成績越來越差。為什么心理訓練可以提高孩子的學習能力呢?例如:旋轉圓筒的運動,訓練了孩子的前庭平衡功能,對注意力集中、記憶力很有好處,拍球、跳繩的協調性運動,對提高孩子的自制力有益。但是,這些活動看上去像在玩,所以,父母都不愿意讓孩子做這些活動。
許多父母都有這樣的心理感受:一看到孩子在玩,而不是在寫作業心里就很不高興,他們總希望孩子不僅能夠按時完成作業,而且還要自覺地多學多練??墒菒弁媸呛⒆拥奶煨?,而且,心理學家早就研究發現,游戲是孩子心理發展的重要階段,通過游戲,孩子的語音能力、歸納概括能力、抽象邏輯能力等將得到發展。那些缺乏游戲訓練的孩子,盡管認字和算術能力挺好,但對自然和社會常識的了解甚微,智力活動的廣度和靈活性較差,自理能力差,上學后這些缺點更加明顯,在語文課上分析和理解能力差,在數學課上不會舉一反三和靈活多變,缺乏想象力。所以,父母不要片面地給孩子硬灌知識,而需要根據孩子的心理發育規律,因勢利導,循循善誘,讓孩子在游戲中得到休息和放松,也訓練了心理品質。
上面提到的小龍同學現在已經不再上那么多的學習班,卸掉了包袱,加上科學的心理訓練,抽動癥已經消失了。一些有學習能力障礙的孩子通過參加心理訓練,寫作業速度大大提高,上課注意力集中程度好了,學習能力也得到逐步提高。
學習上粗心大意咋回事
許多父母發現,孩子的視力、聽力都正常,但是在學習上卻經常出現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的現象。例如:讀書時丟字落字、錯行錯認;做算術時把加當作減;抄題老出錯;寫字時偏旁部首顛倒,寫字出格;看書容易眼酸,對看書寫作業不感興趣,經常忘記做家庭作業,經常聽不到別人對他說的話。父母見狀,總是訓斥孩子:你的眼睛、耳朵長哪兒去了?他們認為此現象是孩子學習態度有問題。其實,有許多孩子是由于視覺、聽覺功能方面發展不健全造成的。
神經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幼兒的視覺功能并不像成人那樣能夠穩定地、全神貫注地看一個對象,他會有不同程度的視覺跳動,因而,他們更愛看變動的物體,如卡通片。隨著年齡的增長,活動的增加,他們逐漸能夠“盯住”某個物體,視覺振動現象也慢慢減少,能夠上下左右自如地移動目光。但是,由于現在許多孩子在早期發育時活動量不足,比如爬行不夠,手眼協調差,造成視覺不穩定。另外,由于孩子看電視、玩游戲機過多,眼睛長時間收到不穩定光源和畫面的刺激,也影響了視覺的發展,還容易誘發眨眼、抽動、癲癇發作。而自然光是最穩定和柔和的,所以,孩子應該多在自然光下活動,少受電視屏幕的光源刺激。聽覺的發展與視覺一樣,需要早期良好的撫育環境,充足的活動量。父母不要因為孩子的視覺聽覺不好而對他們大喊大叫,這樣只會形成惡性循環。應該求助于心理醫生進行有針對性的心理治療訓練,例如,腦、手、眼、耳、身體協調的訓練。
下一篇:36歲孩子情商培養正當時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要不要教孩子從小爭第一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