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我終于找到了育兒過程中我不放手的真正原因,就是我內心深處的恐懼!和媽媽們一交流,發現內心充滿恐懼的媽媽真不少!孩子一有風吹草動的就緊張得不得了,稍有不適就半夜三更地往醫院趕,恨不得能自己代替孩子生病;不敢讓孩子做“危險”的事情,哪怕自己可以提供保護,仍害怕孩子受傷;看到孩子被小朋友打就感到心疼和委屈,一個箭步沖上去拉開;處處包辦代替,生怕孩子做不好……恐懼導致對孩子不放手,不放手的結果是孩子無法獨立、變得脆弱,甚至將來無法適應社會。
我開始調節自己的心態。當我感覺開始焦慮的時候,比如周周生病了或摔傷了,我就記日記,告訴自己這些都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一些小插曲,每個孩子都要經歷的,過分緊張是毫無用處的,相反會讓孩子變得脆弱。除此之外,我開始了解兒童疾病方面的知識,我發現我對周周生病的恐懼其實是因為對疾病的不了解,比如發燒、咳嗽、腹瀉這些曾經讓我緊張萬分的癥狀,其實是人體的一種保護機制;比如孩子的感冒大多是自限性的,不用藥也會好,而濫用抗生素危害巨大;比如每一種疾病要治愈都有一個過程,不能急于一時……
經過幾個月的調整,我的心態逐漸沒那么焦慮了,對周周不再像對溫室里的花一樣去保護她。給她穿衣服永遠和成人一樣多;感冒、咳嗽、發燒、腹瀉不再那么慌亂,也不會盲目地急著往醫院趕;只要不是大風大雨的天氣,每天都會去戶外玩幾個小時,鼓勵她主動和小朋友交往……對于我來說,育兒的過程就是與自己內心的恐懼作斗爭的過程,我必須時時刻刻提醒自己,相信孩子是堅強的,不會那么容易被擊倒;相信孩子的潛力是無限的,不需要我們事事保護!
教育理論掌握得再好,如果內心充滿焦慮,教育起孩子就無法做到真正放手。
有位媽媽說:“各類育兒書、教育理論書籍我看了不少,但是就是管理不好自己的情緒,特別容易‘發飆’。譬如天氣降溫了,我讓孩子加一件衣服,但是孩子不肯。我耐心地和孩子說:‘寶貝,天氣涼了,不加衣服的話會著涼的?!⒆诱f:‘不加?!矣终f:‘寶貝,真的要加一件衣服了,不然著涼后一感冒你會很難受的哦。’孩子說:‘不加,就不加?!业幕饸忄徉徉峋鸵蟻砹耍移疵套?,‘寶貝,媽媽愛你,媽媽不希望你生病,你加上衣服吧?!⒆诱f:‘說了我不加呀!’我終于忍不住了,插著腰沖孩子大吼:‘你加不加?給我加上!’孩子大哭,我大怒?!?/p>
看著她繪聲繪色地描述,我笑了。這位媽媽接著說:“其實,在問過兩遍加不加之后,我就已經要發飆了,我想忍,但最后還是忍不住就對孩子發火了?!蔽曳磫査?,“你做到內心真正平和了嗎?你的內心深處是不是有著焦慮和擔憂?如果你不擔心孩子著涼,你還會這么急迫地想勸說孩子加衣服么?”
這位媽媽說:“應該是沒有平和,但確實是很擔心,那碰到這種情況我怎么辦?”我說:“如果我們的內心做不到真正平和,心里還充滿著焦慮和擔憂,那么我們就做不到真正放手。我遇到這種情況,是先跟孩子說清楚不加衣服可能會造成的結果——著涼感冒,建議孩子加衣服。如果孩子不想加衣服也不勉強,讓她自己去感受感受,一旦孩子覺得冷,大多數情況下會選擇加上衣服。如果孩子執意不加衣服,那么可能會感冒,也可能不會感冒。如果孩子感冒了,在孩子難受的時候告訴孩子,‘這次感冒是因為你沒有及時加衣服著涼了造成的,不過媽媽想你下次知道該怎么做了?!@樣,孩子在下一次降溫時就知道該怎么做了。而不是去數落孩子——看看,說了要你加衣服你不加!這不感冒了吧?看你下次聽不聽媽媽的話!”
重點提示:
最容易讓媽媽們恐懼的幾個方面,即疾病、安全、營養和同伴沖突。如果我們掌握相關常識,我們的恐懼將減少很多甚至消除。這是我在三年多的育兒路上,經過很多失敗與成功、淚水與歡笑總結出來的,在這里與大家共勉,讓大家少走一些彎路。
關于疾?。?/p>
1. 家長所苦惱的大多是一些常見病如感冒、腹瀉等,家長應該認識到疾病都有一個病程。就頭疼腦熱的小病而言,一般頭兩天開始,三四天加重,到第六七天就偃旗息鼓了。我們不要急于讓疾病消失,因為那是違背規律的。
2. 很多癥狀如咳嗽、發燒、腹瀉等都是人體的自我保護機制,不能盲目制止,那樣會掩蓋和加重病情。我們應該找到病因,對癥治療。
3. 90%以上的感冒是由病毒引起的,用抗生素無效。病毒性感冒是自限性的,不用藥也會好。濫用抗生素危害極大,比如產生耐藥性、讓腸道菌群失調、抵抗力下降等,家長不要亂用。另外,退燒藥、感冒藥、止瀉藥對孩子的毒副作用也很大,最好不要用。
4. 適當的寒冷刺激能增強孩子抵抗寒冷的能力,不要給孩子穿得太多;適當有一點病菌對孩子沒有害處,如果把孩子打理得太潔凈,反而不堪一擊。
5. 只要孩子的精神尚好,不必急著趕去醫院,那樣不但會增加交叉感染的機會,而且可能讓孩子挨扎針驗血的痛苦,加重孩子的恐懼心理,不利于疾病的痊愈??梢栽诩矣^察,試一試食療。
6. 倘若孩子精神不好(狂躁或委靡),應該及時送往醫院,以免延誤病情。
7. 對疾病應該是三分用藥七分調理,不能光靠吃藥的,孩子患病時要注意飲食、防寒保暖、不外出游玩。
8. 家長最好看一些中醫和西醫的書籍,了解疾病才能做到不害怕疾病。
關于營養:
1. 孩子是餓不壞的,餓了就吃是人的本能,不餓便不會想吃,不要強迫孩子進食。
2. 偶爾兩餐吃得較少是正常的,不會引起營養不良。
3. 少吃零食,幾乎所有零食都屬于垃圾食品的范疇。不過不能采用嚴厲禁止的方式,偶爾吃一次也不為過。家長應該做好榜樣,倘若自己喜歡吃零食,孩子怎么可能不吃?
4. 飲食清淡,低油低鹽,用煮、蒸、燉、涼拌的烹飪方式,少用炸、煎、烤、炒的方式。
5. 教育孩子不挑食、不偏食,應該從大人做起。
關于安全:
1. 孩子有保護自己的本能,過度保護會讓孩子喪失這一本能。
2. 孩子沒有我們想象的那么脆弱,孩子的成長路上摔幾跤是很正常的,沒摔過才不正常。對于磕磕碰碰的小事故(如摔個包、蹭破皮),不必心疼和緊張,這樣只會讓孩子變得脆弱。
3. 危險物品應該放到孩子拿不到的地方,防止出現重大安全事故,如燙傷、窒息、誤服洗滌劑或藥品等。
4. 最大的安全隱患是孩子沒有自我保護意識,所以對孩子進行安全常識教育是重中之重。
關于沖突:
1. 孩子在沖突中將學會如何與同伴相處,鍛煉其解決問題的能力。孩子間的沖突是有正面意義的,不要過早介入(除非孩子手中拿有器械,家長預見到可能造成重傷)。孩子自己有解決沖突的能力,這種能力將在和同伴的不斷沖突中得到發展。
2. 孩子的世界和成人世界不同,他們的世界是純凈的,沖突也是稍縱即逝的,往往一分鐘前還在打架,一分鐘后又玩到了一起。他們之間的打打鬧鬧甚少有“欺負”的成分,大多是沒有惡意的,只是在成人的眼光里成了“欺負”。所以,不要怕孩子被“欺負”,不要在孩子被“欺負”時挺身而出,這樣只會讓孩子變得脆弱。如果你總是覺得別的孩子欺負了你的孩子,一定是你的心態出了問題。
3. 公正地處理孩子間的沖突,像對待自家孩子一樣對待別人的孩子,既不要總是叫自己的孩子謙讓,也不要總是怕自家孩子吃虧。
世界上沒有一種愛能超越父母對孩子的愛:因為有了孩子,我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愛”的含義;因為有了孩子,我們心中多了一份最深的牽掛;因為有了孩子,我們心里充滿擔心,擔心他生病、擔心他受傷、擔心他沒吃飽、擔心他受欺負……這種種的擔心往往會化作深深的恐懼,讓我們不能放開孩子的手。我們要做的是克服我們內心的恐懼,內心真正平和起來,這樣才能停止過度保護和限制,給孩子真正的自由。相信孩子,放開我們的手吧,總有一天他(她)要離開我們自由飛翔的!
下一篇:如何讓孩子愛上運動?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不當孩子的遙控器媽媽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