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父母和老師、長輩的育兒觀念如果出現了強烈的沖突怎么辦?大多數80后父母,面臨著育兒觀“對對碰”,他們一方面受到高等教育和西方育兒觀的影響,堅持不想讓孩子受到自己兒時的那種教育,一方面不得不屈服于幼兒園要求整齊劃一教育以及來自上一輩固執的溺愛方式。
網友“灰色地帶”
在女兒3歲多的時候,我花了不少錢讓她在一個國際早教班待了一年,這個機構的育兒理念我非常認同,女兒也非常喜歡,可是由于丈夫工作調動,我們搬家了之后為她選擇了附近的一個幼兒園,其實條件也不錯,但是女兒不能適應上課必須坐好,老師反映她上課總是喜歡一個人“開小差”。這個一點都不奇怪,因為那個早教班就是讓孩子自己安排時間和選擇自己的玩伴,但是擺在面前的問題讓我有點難辦!
晴晴 女 37歲 兒子5歲
孩子的奶奶很疼孫子,但是有一個習慣我一直很反感,因為這個我都不敢把孩子給她帶。上個星期,我肚子不舒服,就把孩子交給她帶了半天,回來孩子高興地告訴我,“媽媽,明天我請你吃早點吧,奶奶給了我100元吃早餐!”我的天啊,100塊的早餐費,我怎么跟孩子解釋呢?因為在錢的觀念上,我一直對孩子很慎重,可是她總是以這樣的方式疼孫子,讓我以前的教育前功盡棄。
觀點一:家長自己來教
代表人物:鄭淵潔
鄭淵潔在兒子初中時,把兒子從學校里拽了出來,自編教材為兒子當起了老師,三年時間里,兒子亞旗在自己家里學完了中學六年的課程。18歲生日的第二天起,鄭淵潔就給兒子下了一個鐵的規定:獨立。因為沒有房子,趕不到別的地方去,就暫時住在家里,但是開始按月收水電費、伙食費、房租。無法改變他不認同的教育方式,鄭淵潔選擇了放棄,但是對多數人而言,這個方式不具有可復制性和操作性。
觀點二:沖突是有價值的
代表人物:心理學家姬雪松
姬雪松認為,父母與老師間的價值觀沖突,對孩子完成社會化教育是有意義的,也是父母與老師角色互補的體現。老師的出現,讓孩子有機會體驗到不同的規則,并嘗試修正曾經在家庭內部建立的秩序。父母和老師間最好的關系模式是彼此尊重,價值體系保持聯系又有所不同。這樣既能保證孩子成長環境的連續性,又能給予孩子不同的資源,供其取舍。不必強求改變二者間的差異。”姬雪松建議老師和父母彼此互相理解并尊重對方的差異立場:“孩子有機會獲得一個多元的視角這是豐富孩子對世界認識的有益成分。中國著名教育家孫云曉認為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與老師其實是角色互補的,兩者應是合作與欣賞的關系,這對孩子的人格發展是最有利的。
觀點三:溝通是現實的解決方法
代表人物:幼教老師
我能夠看到父母與教師身處不同位置上的感受。但是我與所有的家長一樣,跟老師也會有價值觀不一致的時候。比如老師會督促我給我的孩子報興趣班,而我對過多的這班那班有想法,我認為要尊重孩子的意見。我讓孩子選擇,但我通常不采用過激的方式對待與老師的沖突。我能理解老師的處境,他們下班回家后,也是別人的妻子和丈夫,也是別人的孩子和父母,還要批改作業。所以我都主動跟老師溝通,發短信和郵件,或者把意見寫下來,讓兒子帶給老師,如果有必要,我會與老師見面溝通,我覺得效果還不錯。我想,這就是家長和老師的互補吧。
正是社會的迅速發展,讓不同年代(父母和孩子)甚至不同國家的育兒觀念能夠在一個時期共同出現,每一種觀念都有他們的擁躉,其實這正是孩子面對多種價值觀并存世界的一次預演,孫云曉認為:“孩子有自己解釋世界的方法,家長不能低估了孩子的能力。”點點叔叔
下一篇:讓孩子“綠色”地長大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帶孩子到自然中學習吧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