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家長潛移默化地傳授給寶寶交往技能,或許比僅僅幫孩子找幾個玩伴更重要。
學會關懷
一位媽媽為老人洗腳的場景被年僅幾歲的兒子看見,孩子扭頭就跑,隨后晃悠晃悠地端來了滿滿一臉盆熱水,嘴里喊著:“媽媽洗腳!”這則公益廣告溫暖了許多父母的心。而在當下的獨生子女家庭,家長一方面全力呵護著孩子,另一方面又抱怨孩子自私嬌氣,不會為他人著想。
解決之道 讓孩子走出自我 父母要懂得“自私”
智慧泉兒童教育發展中心課程總監蘇玲有個朋友,女兒已經上初中了,最近當她第一次猶豫之后,“自私地”選擇了參加20周年同學聚會,而沒有給女兒煮晚飯時,遭到了女兒無禮抗議。“朋友潸然淚下,后悔十幾年來只顧單方面付出無微不至地呵護孩子,卻忽略了教會孩子關愛父母和他人。”
蘇玲告誡家長,在孩子0-2歲階段,父母應保持“健康的利己主義”,要讓孩子感覺到:我愛你,但你的需要并不比別人的需要更重要;等孩子稍大些,就要引導他們幫助和關懷周圍的人。
“現在有相當一部分家長抱怨自己的孩子對什么都不感興趣,對父母、老人漠不關心,整天跟電視為友。”德慧泉早教中心創始人陳明興教授指出,其實這是家長事無巨細一概包辦代替,剝奪了孩子的學習權利。這種過度保護,造成了孩子對周圍世界乃至于自身都疏于關注。
家庭訓練 多創造機會讓孩子關愛他人
“幫媽媽洗腳”這則公益公告最后,是簡潔的話外音加配字幕。其實,父母就是孩子最好的老師!
“一張飯桌上,是大人給孩子夾菜,還是孩子給大人夾菜?從這樣的細節上,就能看出時誰在關懷誰了。”陳明興指出,目前孩子在家庭中關懷他人的機會普遍欠缺,這是許多孩子淡漠、自私、不快樂的一大原因。
家人生病時,讓孩子有遞藥,倒水、遞毛巾等機會。讓孩子學會照顧家人。給年邁的爺爺奶奶捶捶背、敲敲腿,甚至帶孩子參加募捐活動,用微小的力量為災區、貧困山區的孩子捐款。
讓孩子去各種設施參觀,像養老院、福利院以及美術展,科學展,或電影展。并在每一次活動后,能客觀地和孩子一起討論,讓孩子從中體會各種感受,使孩子的感官更靈敏,更能對周遭的人、事、物有所感受,在感動中發展愛的種子。
萬嬰跟蹤(福州)親子園王豐年老師指出,家長還可以利用移情作用,培養孩子種植、飼養的情趣。
“孩子總是這樣認為,花鳥魚蟲等動植物也是和人一樣,都有思想和感情。他們常把動植物當作人一樣看待,跟它交談,對它愛撫。”
王豐年建議家長,可以利用孩子的這種思想行為,增進孩子關愛他人之心。
學會承受
在家庭環境中,大人的目光都聚焦在孩子身上,孩子提出的要求一般能很快得到滿足。換成了集體生活,老師一下子照管不了那么多小朋友,寶寶們要開始學會承受失敗、委屈和落差了。比如,很想玩的玩具,被人搶了;比如,調皮搗亂被老師批評了;還比如,老師跟其他小朋友說說笑笑,而你卻被忽略了……
解決之道 抓住生活細節 給孩子挫折教育
孩子的承受能力并非一蹴而就。陳明興建議家長要在生活中給“小寵兒們”一些挫折教育。他以最常見的孩子摔倒的例子,教家長可以這樣步步深入。
如果孩子摔倒了,首先要先安撫孩子接受事實,一味哭是無法解決問題的。
其次,讓孩子學會承擔責任。孩子跌倒了,不少家長的反應是教孩子“打”地板,“地板不好,害我寶貝摔倒了,打!”這樣的教育方式只會讓孩子日后遇事先逃避、推托他人。
再者找失敗的原因,找導致摔倒的原因。在安慰孩子讓孩子自己爬起來后。可以問寶寶:“為什么會摔倒呢?”
最后,找解決方法:“摔破了皮,怎么辦?怎么樣才會避免摔倒?”
蘇玲認為,在集體競爭中,如何引起老師的關注也是關鍵問題,家長可以提前訓練:“一是在確實遇到困難時能夠主動找大人幫助解決;二是在反映問題時應明確稱呼、大膽對視、清楚表達;三是用肢體語言吸引成人的注意,如舉手表示有話要說等等,這些技能在孩子處于集體生活中尤其重要并有效。”
家庭訓練 剛出生就開始讓孩子自己做事
陳明興指出,“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是增強孩子承受挫折,提高自信的最有效措施之一。這件事從剛出生就開始。
剛出生的嬰兒,要喝奶,母親的乳頭在哪兒,讓寶寶自己找,而不是塞到他(她)的嘴里。大一些了,讓孩子自己學會爬,學會走,自己學會吃飯,紛爭讓他們自己拿主意。家長只是觀察者、引導者,而絕對不是包辦代替。
在這過程中,難免要讓孩子“吃點苦”。陳明興建議家長,給孩子一些受挫的機會,讓他們在適度的挫折中經受鍛煉,他們的內心便會逐漸強大。
提醒家長的是,抗挫教育要因人而異,不能超過極限,年齡小的孩子,設計些簡單的,通過一定的努力能夠完成的任務。在這樣的機會中,大人不能袖手旁觀,要給予孩子正確而恰當的引導和幫助,使孩子在挫折中成熟起來。 本報記者 汪蘭平
下一篇:兒童上網家長要做好監督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自然照料”游戲讓女兒愛上學習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