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有的孩子還不會走路,上樓的時候大人就開始數“1、2、3”了,不會走路的孩子能理解“數”這個抽象的概念嗎?但如果在他數學敏感期到來的時候,讓他操作有關教具,經過多次重復,他會突然發現:這個教具是一個序列。認識事物的過程好比吃飯,經過消化成為我們生命的一部分,并自如地運用到現實生活中,這種東西是智力。
前面我們談到蒙特梭利教育的智力問題,現在我們繼續接著談這個話題,因為很多家長對這個話題感興趣。事實上,大多數家長對孩子的智力發展比對孩子的人格發展更為關注,人們對智力有著如宗教一般的癡迷。蒙特梭利的智力到底講的是什么?什么才是兒童的智力發展呢?
提起“智力”這個詞,很多有一定理論基礎的家長就想起“思維”,想起“知識”,知識的學習,對知識的掌握和創造;還有的家長想得更深,想到感覺知識、理性知識二者關系,怎樣構造和建造知識,對二者其中的訛錯與謬誤的防范與修正,等等。
我們曾說過,正常的兒童總在“思考”。他看上去不那么“機靈”,但他總在“啟動他的思維機器”,兒童的思維需要時間。因此正常的兒童是沉靜而安詳的,有時像是“傻呆呆”的,這是他進入了“沉思”狀態。在愛和自由的環境中,兒童的思維活動及其能力會自然地發展起來。
思維的過程是對思維對象的組織過程。這個組織及其結果構成“知識”。那么這個思維對象從哪里來?從他的由現實引起的記憶中來。記憶中的對象從哪里來?對兒童來說,直接從感覺知識中來。
我們很熟悉“一切知識來源于感覺經驗”的命題。但把它應用于現實生活就是另一回事了。能做到使感覺經驗“飛躍”到概念,成為理性的基礎,就很難了。再能做到使感覺經驗和理性各盡其職而不蒙騙我們,那就更難了。蒙特梭利和他人不同的地方,正在于她把這些思想融于宏大的現實生活,首先把它應用于教育工程,而不是只把它作為思想庫中的一件瑰寶,或只把它作為思想家們的創造技巧。
蒙特梭利說:“引導孩子從感覺走向概念——從具體的抽象、到概念之間的聯系。”她把這個過程稱為智力教育。這個過程——感覺練習的過程,完全是一種自我教育。它必須在不停的、自發性的活動中進行。
這就是蒙特梭利方法中的感官訓練,有計劃的感覺知識教學。我今天就講兒童的感覺訓練問題。
在蒙特梭利教育中,六歲以前的兒童主要進行感覺訓練。感覺訓練為什么占有那么大的比重呢?兒童雖然有潛在的精神發展的能力,有自發的生命發展的需求,但是他對世界依然是一無所知。這種巨大的心智潛能需要依靠外在的事物來發展。也就是需要在外界尋找一個配對的事物。人類開發潛能最好的辦法是在兒童時期不斷進行感覺訓練,重復的次數達到某種量時,兒童就產生了概念。當兒童配對正確時,他就會自動進行重復練習。六歲以前,兒童通過這種重復建立了全部的生存概念。
目前人們已經認識到了這一點,兒童早期的感覺訓練是兒童的智力發展的唯一途徑。因此,六歲前不能用口授的形式進行教學。這個感覺訓練,最基本的是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觸覺。蒙特梭利幼兒院備有大量的這方面的教具。
什么叫從感覺訓練發展到概念呢?我們知道有的兒童對色彩的識識是比較敏感的。色彩是視覺的一個方面,另外兩個方面,一個是亮度,孩子幾個月就開始認知;還有一個是立體感。蒙特梭利給孩子教色彩的時候使用一種叫色板的教具,色板的第一箱是三原色,每種色兩塊,共六塊。第二箱是十一種間色,每種色兩塊,共二十二塊。第三箱是頭兩箱的色差,從深到淺,每種色七塊,共六十三塊。通過對比,依次排列下去,讓兒童自己認識。為什么蒙特梭利教育中對于顏色的認識是通過色板來進行的?這涉及到認識中的“指稱和命名”問題。用色板來對比和解釋的話,由于兒童知道“色板”,你再說紅色或藍色,兒童就會作“色的抽象”。那么兒童在生活中就會去認識跟紅色有關的東西,這個過程就會快捷和準確,他會發現花是紅色的,這個燈罩也是紅色的,夕陽也是紅色的,他就會順著這個規律往前發展。他知道紅色以后,就會認識其他的顏色,這個認識過程可能是一個月,可能是半年。
把一種感覺抽引出來并概念化,和把這種感覺表述出來是兩件事。我們曾舉過這個例子:有一天,一個小孩畫畫,他把樹的葉子畫成紅色,樹桿畫成綠色,老師就想給他糾正,蒙特梭利制止了這位老師。這個時候兒童眼中的景象還是一個未被理性修整的對象,從成人的角度說,“他還沒有成為環境的觀察者”,他知道顏色,但他沒有成為環境顏色的觀察者,他的注意點不在顏色上。過一段時期后,老師就發現這個孩子開始變了,他把樹桿畫成棕色,把樹葉畫成綠色,把花畫成紅色,蒙物梭利說:“這個時候,這個孩子變成了生活的觀察者。”
兒童本來是天然的藝術家,這是我們普通成人無法了解的。作為藝術家的心智不同于普通成人的心智,這表現在顏色表述上。凡·高用色彩表述心情,塞尚迷戀于用色彩表述對象結構……莫奈試圖用奇異的顏色構圖,他認為,只有兒童的單純的眼睛是真實的和無偏見的。 關于立體感覺訓練,蒙氏教具中有一個感官教具叫立體幾何組。這個立體幾何組幾乎把現實世界中立體的形狀都包括在內,對于圓錐體,我們讓孩子觸摸,然后告訴孩子這是圓錐體,這時,孩子可能會告訴我們這是蛋卷冰淇淋,因為蛋卷冰淇淋也是這種形狀。發展到這個步驟的時候,蒙特梭利稱之為智力的萌芽,對事物的認識好比吃飯,經過消化之后,成為我們生命的一部分,而且能自如地運用到現實生活中,這種東西被稱為智力。
實際上,在蒙氏教育中,教具操作只要求老師走第一步,剩下的步驟是讓兒童自己去走。在這個逐漸的積累過程中,兒童每天都能發現新的東西,所以蒙氏教育的感覺訓練特別重要。
再比如說數字,有的孩子還不會走路,在上樓梯的時候家長就開始數“1、2、3……”了,這不符合蒙氏方法。蒙特梭利認為兒童在四歲時大部分還沒到數的敏感期,因為數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它不僅僅指樓梯也不僅僅指火柴棍,它表現在生活的各個環節、各個方面,它是一個比較抽象又比較普遍的概念。怎樣讓兒童認識到這一點呢?資料顯示,在國際上通過蒙特梭利法教育出來的孩子數學是“絕對優秀”的。注意!它用了“絕對”這個詞,非常自信。它認為數學訓練的入門主要是通過感覺訓練和感官材料來進行的,在蒙氏教育中有許多和數學有關的感官教具:圓柱體插座,粉紅塔,棕色階梯,它是一個有序的過程,也是一個邏輯的過程。比如每種教具都由十個“元素”組成,按大小依次排列下來,使兒童從“差別”中感知“同一”。兒童會重復操作這些教具。蒙特梭利說,反復是兒童的智力體操。兒童只有通過反復,才能發現它內在的規律,這規律要兒童自己去發現而不是通過老師去教。通過反復排列,他終于知道:噢,這個教具是一個序列。序列不過是一個在同一中逐次差別的東西。發展到第二步,讓兒童閉上眼睛,教師從序列中間拿掉一個,然后讓兒童把拿出的那個再放回原處。這時兒童開始用準確的視覺判斷:中間是否少了,這是訓練精細的空間差別。這種訓練可能要長達幾個月或者幾年,這樣兒童再認識數的時候,他就明顯地知道,數不僅可以用在生活中任何一個地方,數本身是一種直覺的存在。
我們很多人給孩子教“1、2、3數臺階……”,“1”是個棒,“2”是個鴨子諸如此類,都會造成兒童大腦混亂。“2”作為阿拉伯數字與鴨子除形態上有些相似外,再沒有任何聯系,“1”不是棒,“2”也不是鴨子。講數字時,蒙氏教育一開始就把數名、數字、數量三者結合起來,在兒童操作了感官教具之后,他的數學就打下了一個非常好的基礎,他對整個數的感覺是簡單和自然的。有了這個感官訓練的基礎,兒童有朝一日對數學就會變成“一接觸就發現”,非常快!
我們僅拿數學做了個例子。除數學之外,我們知道,一位出色的大夫,一位好的廚師,一位音樂大師,或者各行各業中優秀的人,都知道感覺是十分重要的。比如一位優秀的音樂家,如果他的聽覺不好,我相信他不可能成為一位出色的音樂家。在我們進行蒙氏教育培訓時,有一節課是講解聽音筒,一次,在座的有三十多位老師,僅一個人聽出來這個盒子比那個盒子只多加了一個釘子。培訓的老師就問:“你是搞音樂的,是不是?”她說:“是的。”只有搞音樂的人,她才有如此敏銳的聽覺。再比如我們聽和聲,這個合唱可能有四個聲部,可是,我們一般的人僅僅能聽到兩個聲部,另外兩個聲部根本就聽不到,我們沒法感知這種音樂的美。因為這種感覺訓練只能在六歲以前,以后這個能力就會永遠地喪失了(按照蒙特梭利的說法是這樣的)。
感覺是心智和理性的起源,但感覺又將是心智和理性的歸宿,心智發展的目的正是使感覺更明晰更豐富。這個問題恐怕很少有人研究。我們都知道,在最重大的決策上,理性可能欺騙我們,而感覺可能更被信任。我認識一位大房地產公司總裁,他告訴我,凡成功的重大決策他都是憑感覺做出的。
所以說六歲以前的感覺訓練一定要到位,實際上我們再往前推就是四歲以前,因為四歲以后兒童的其他敏感期就要向著一個方向發展,這個時候再進行感覺訓練,已經為時過晚了。四歲以前就要給兒童準備大量的材料。比如味覺筒、嗅覺筒是讓兒童分辨各種不同的味道的,我們的孩子能做到一個個地品嘗,把相同味道的放在一起。再比如說聽覺筒,許多小孩子在聽覺上比較敏銳。讓他把臉背過去,然后老師在鋼琴上彈一個音節,他不用眼睛看,只用耳朵就能聽出這到底是哪個音。新來的音樂老師很感慨,說:“啊,接受蒙氏教育的孩子的確厲害。五歲的孩子,不用視覺,不用觸覺,而僅僅用聽覺就能判斷所有音節。”
這只是教學中的一部分,在感覺訓練中各種訓練都是要到位的。比如觸摸砂紙板,有各種粗細不同的砂紙板,兒童知道哪個是細膩的,哪個是光滑的,哪個是粗糙的。當他觸摸完了之后,在生活中,他可能一個月都“不知道”,但是,突然有一天他在某個建筑上摸了一下說:“噢,這是粗糙的。”
再舉一個例子。有一天,一個孩子坐在教室里觸摸最細的砂紙板,老師問:“細膩嗎?”他說:“不!”他把手放在自己的另一只手上,老師又問:“細膩嗎?”他又說“不!”他開始尋找更細膩的。他的目光落在了一個兩歲過一點、還穿著開襠褲的孩子的屁股上,他走過去,用他的小手非常小心地、認真地觸摸了一下那個小屁股,然后堅定而滿足地說:“這才是細膩的!”看,這個孩子已經把細膩的感覺概念化了。這個過程中,他的智力得到了發展。
再比如說味覺和嗅覺。學校的營養室關著門在炒菜,孩子的嗅覺特別靈敏,馬上聞出來:“嗯,正在做土豆燒牛肉”。只要把牛奶熱過了,孩子們就像小狗一樣使勁地聞,說:“噢,牛奶糊了。”還有一次,一個菜稍微有點糊味,孩子們就不吃這個菜。我們中午是三菜一湯,孩子們就吃另外兩個菜,我剛開始不知道,問:“為什么?”我讓老師嘗,老師沒嘗出來,孩子們說有糊味。我就發現,這個教育使孩子們對這個世界的感覺非常敏銳、非常清楚,它為兒童以后的發展打下了良好基礎。我們的孩子六歲以后,這個基礎都已經打得非常好了。
這些例子都只是比較簡單粗糙的比方。兒童的更高感覺,例如對心理狀態的感覺、對心靈的感覺、對精神的感覺、對藝術的感覺,都將在更高的感覺訓練中得到發展。這是兒童教育的更高主題。
在基本感覺訓練方面,由于兒童處于“自由”狀態,他學習東西的效果遠遠比被強制的那些兒童好得多。因為他是按敏感期學習的。普通教育常常把所謂知識,例如數學,放在兒童敏感期還沒有到來時期講,這樣不僅沒有效果,甚至會適得其反。我們幼兒院有一個二歲多的小孩,顯然,他數學的敏感期還沒有到來。有一天,一個老師來檢查工作,看到這個孩子個頭挺高,以為他年齡到了,就想給他指導紡錘棒箱,紡錘棒箱拿來后,這個老師說:“我和你一起工作好嗎?”這個孩子說:“好的。”老師問:“這是幾?”孩子說:“1。”老師一聽:“噢,說對了。”老師又說:“請你把‘1’放入‘1’的紡錘棒箱里。”這個孩子拿對了。老師又拿個“2”說:“這是什么?”孩子說:“鴨子。”老師嚇了一跳,馬上放下這個教具說:“我們玩別的吧。”后來,她一打聽,才知道這個孩子才二歲多,不到三歲。
我知道有很多教孩子學拼音的掛圖。掛圖上那個“a”是一位大夫在檢查一名兒童的口腔,“o”是一個公雞在喔喔地叫。我們用孩子做實驗發現,他說得更清楚的是上面的畫。你問:“這是什么?”他說:“公雞。”指“ang”時,配圖是一幅解放軍的圖畫,孩子說“解!”再想想就說“放”,最后孩子十分肯定地說“軍!”
我們幼兒院把這些掛圖上面的畫全部都蓋了起來,讓孩子只認下邊的拼音字母。蒙特梭利說過一句話,在孩子操作某種教具、或者進行某種感覺訓練到概念的過程中,要把刺激物隔離開。
所謂的隔離指的是什么呢?比如說當我們給孩子讀“a”這個字母時,你最好在孩子的眼前就放一個“a”,不要放任何其他你認為和“a”相關的東西,這樣,我們就把“a”隔離開了。這時,孩子眼前就只是一個“a”,當然你還要認“o”、“e”,兒童會辨別,他能知道“a”是那個文字而不是寫“a”的紙片。但你如果把“o”與公雞放在一起,兒童的大腦將混亂。
感覺訓練的另一個要點是,在教學時要把相對性的內容放在一起感知。比如紅、藍,長、短,大、小……因為物質世界就是以這種方式存在的。在對比中發展出的概念更為準確、清晰、全面。
所謂的感覺訓練引向概念,這個概念的內涵就是:感覺訓練是由自我完成的,由于感覺必須由自己體驗、自己經歷,最后會得出一個結果——概念,因此也被稱為自我教育。
我有一個朋友,她曾經說過這么一句話:你給一個三歲的孩子講什么是愛情,你給他講得死去活來,驚天動地,他能不能懂得愛情?不懂。只有當他戀愛的時候,他才知道愛情是怎么回事。我記得我上大學的時候看《羅密歐與朱麗葉》,朱麗葉把窗子推開,羅密歐說:“噢!那是什么?那是東方,朱麗葉就是太陽!”我當時讀到這兒,覺得怎么能這么贊美一個人呢?簡直是胡亂贊美嘛!后來當我戀愛的時候,才發現那贊美簡直是太好了!我感覺到了,才走向表達概念——這里是類比中的哲理詩。這個感覺是我自己的,別人能不能灌輸給我,就像騎車、游泳一樣?別人不能。
感覺訓練必然是一種自我教育。昨天晚上,我們幼兒園的單老師說了這么一句話:“兩年的時間了,我終于相信兒童是自我教育的。”為什么要經過這么久的學習和工作才能承認兒童是自我教育的呢?因為傳統觀念和傳統方法太頑固了,無論多么長久和頑固,而它們是錯的。兒童的生命絕對不簡單,生命內在的運作是及其的智慧和奧秘,沒有人能教得了兒童。當然,我們大多數人沒時間去深入研究兒童,在最重要的人的問題上,我們是心高手低,在行動上特別馬虎。
這和我們“喜歡當上帝”也有關系。我們成人最喜歡說,“你有今天,你能上大學都是你媽的功勞,你爸媽積的德!”成人不會認為這是孩子自身的素質。成人真的有時候是原始思維。我們很多成人實際上都有這種心態。又比如這孩子出色了,家長就說:“老師,多謝你的工作,讓我們孩子這么出色。”我們心里聽了以后會甜滋滋的:你看這孩子這么出色是我努力來的。實際不是。你是幫助了他,他真正的心理過程是由他自己完成的,而你的幫助中最重要的幫助是:沒有從根本上打擾過他,在關鍵時刻愛過他,你喚起了他,使他找到了內在的感覺,幫他讓他自己建立了清晰準確的概念。
下一篇:培養小不點的人際交往能力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孩子學理財巧用壓歲錢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