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現在,許多家長都十分關注早期教育。那么早期教育最重要的是什么呢?是扎扎實實地培養幼兒各種良好的習慣。如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所說:“積千累萬,不如養成好習慣。”
習慣是指人的行為的固定方式,這種方式好像已是人的一種不可分離的屬性與要求。如果不這樣行動,就會引起不快之感,即“習慣成自然”。烏申斯基說:“良好的習慣就是人的精神財富。”習慣對幼兒身心的健康、知識的獲得、能力的培養、品質的陶冶、個性的形成都是至關重要的,它將伴隨幼兒的一生,為幼兒的終身學習和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那么,怎樣培養幼兒的良好習慣呢?
習慣的養成應從小抓起
有的家長認為孩子小,不必管那么多,大了自然就明白了。事實上,幼兒期正是各方面習慣養成的關鍵期,而且也是學習最愉快、最迅速的時期。抓住關鍵期,按規范要求幼兒,反復練習,持之以恒。對幼兒來說是沒有痛苦的,也是很樂意去做的。例如吃飯,從小吃飯時就坐在位子上,把各種菜肴放在盤子里,孩子自己學著吃,孩子就養成不挑食、獨立進餐的習慣。這對孩子沒有如何痛苦,他認為吃飯就應該是這樣的。
堅持教育的一致性和一貫性
幼兒良好習慣的培養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從多方面著手,需要家庭成員共同努力。首先堅持家庭教育的一致性原則,即凡是對幼兒有教育影響的成人對幼兒的教育要求應一致,如:飯前便后洗手,玩具、用品隨時歸位;禮貌待人……爸爸這樣說,媽媽這樣說,爺爺、奶奶也這樣說,孩子就認為這是對的,應該這樣做,也堅持這樣做,好習慣就這樣養成了。其次是堅持教育的一貫性原則,即凡是合理的要求,應堅持始終,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如飯后漱口,早晚刷牙,4、5歲的孩子是可以做到的。但有的家長不忙時就讓孩子刷,有客人來時,就說今天別刷了,這樣,孩子會覺得刷不刷不重要,習慣也很難養成。三是創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為幼兒提供一個溫馨、民主、和睦的家庭氛圍,使幼兒富有愛心、同情心,學會尊重和理解,同時也養成活潑開朗、樂觀友善的性格;干凈、整潔的家庭環境,使幼兒在潛移默化中形成講衛生、做事有秩序有條理的習慣。
習慣是在潛移默化中養成的
家長期望孩子成為什么樣的人,不僅需要給孩子語言上的要求和指導,更重要的是做行動上的楷模。曾經看到一則廣告,媽媽下班后給奶奶洗腳,孩子看到了這一切,便跌跌撞撞地端來一盆水,也要給媽媽洗腳。這比什么語言都有感染力,不是嗎!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說過:“不要以為只有你們和兒童談話的時候,才執行教育的工作,在你們生活的每一瞬間都在教育兒童,你們如何穿衣,如何和別人說話,如何談論其他人,你們如何歡樂和不快,如何對待朋友和仇敵,如何笑,如何讀報紙等,所有這些,對兒童都有很大的意義。”做父母的千萬不能馬虎啊!
總之,良好習慣的養成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父母、家庭下大力去培養,一旦養成良好習慣,便使幼兒受益終生。 文/黃秀美(早教專家)
下一篇:孩子反復驗證媽媽愛不愛自己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寶寶為啥會膽小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