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一色视频_91电影院_一级片在线观看_九一视频在线免费观看_视频在线一区

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加入收藏

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3-6歲 > 潛能開發

潛能開發

愛是土壤是陽光是兒童的一切

分類: 潛能開發 育兒詞典 編輯 : 育兒知識 發布 : 08-20

閱讀 :355

  很多保姆帶的孩子,父母在家只跟父母,父母一走只跟保姆,這常給父母一種錯覺:保姆對我的孩子不錯,因為他不愿意跟其他人。真正的原因是:父母在家時保姆愛孩子并讓他為所欲為;父母不在時保姆便訓斥和嚇唬孩子。孩子整天在愛和不愛兩種環境中轉換,沒有安全感。得到愛的孩子,獨立性強,思維開闊、自信,記憶力好,在陌生的環境中容易建立安全感。因為他有一個穩定的愛的環境。

  蒙特梭利幼兒院有個口號叫:“愛和自由,美和理想。”這個口號是我們對蒙特梭利教育法實施幾年得出來的。為什么要把愛放在第一位呢?

  兒童一切生活的基礎和對未來的認識及行為幾乎全部歸結于早期教育,而早期教育的愛是孩子的人格、心智、道德等各方面發展的最重要的基礎。因此我認為愛的問題是兒童各方面成長的一個背景。這也是許多心理學家的共識,好比植物有土壤一樣,愛就是兒童成長的土壤。

  許多家長可能這樣認為:每個父母都是愛孩子的。但對一個內心根本就無愛且不具備愛的能力的成人來說,怎么辦?我認為這是一個成人成長過程中的問題。心理學家認為,如果父母心理很成熟,他就能夠自然地表達出對孩子的“愛”。反之,父母的心理年齡如還在童年,他所做的一切很可能僅從他自身出發,他更愛他自己,在處理同孩子有關的事情時,他可能更多地從自身著想,而不是從孩子的角度出發。同孩子慪氣,對著干,必須他取勝。他不能作為一個成人寬容地對待孩子,容納和理解孩子。另一種父母對孩子的愛是看自己的情緒,情緒好時是猛愛,情緒不好時是猛呵斥。這樣,孩子把寶貴的生命都放在了察言觀色上,先是驚嚇和糊涂,后來是揣摩和應付。在蒙氏教育實施十年來,我們面臨的不是如何實施這個教育,而是花大量的精力調節兒童因得不到愛而無安全感帶來的情緒和精神上的不安和焦慮。這種焦慮是普遍的,這種普遍性來自于人們的觀念。所以,我今天要談的是學會怎樣去愛孩子。

  美國心理學家埃里克·弗羅姆(Erich Fromm,1900~1980)說過這樣一句話,他說:

  “愛”同我們掌握其他藝術一樣,它是需要學習才能掌握的。好比學醫,你不可能生下來就是一個醫生,你必須通過學習而成為一個醫生,他的看法是:每一位父母也必須通過學習并付出努力才會懂得“愛”。

  什么才是父母真正對孩子的“愛”呢?我們知道許多動物是很愛自己的孩子的。比如說:母雞愛它的小雞,老虎很愛它的小老虎。我們在電影里經常看到老虎媽媽跟自己的孩子一起玩耍的情景,這也是一種愛。很多父母在孩子生下來以后,對孩子確實充滿愛意。但是在孩子有獨立思考能力以后,這種“愛”恐怕就不是人人具有的了。奧地利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1870~1937)說:“母愛的真正本質在于關心孩子的成長,這也就意味著關心母親和孩子的分離。”我們在幼兒院觀察孩子的結果證明:真正會愛孩子的父母,他的孩子在各方面發展都非常出色。比如說孩子對父母的依戀程度比較小、獨立性強、思維開闊、自信、記憶力好、解決問題能力強,同時孩子就越快樂無比。

  許多父母可能有一個錯覺:母親越愛孩子,孩子就越依戀她。我的理解是,越愛孩子的父母,孩子也就越不依戀父母。因為很多經驗告訴他,他母親是愛他的。這個經驗也同時告訴他,父母只是暫時離開,那種持久的愛的行為使孩子自己知道,不管父母到哪里,愛是穩定不變的。所以在陌生的環境中,這種孩子更容易產生安全感,適應環境更快,更容易得出自己的經驗,而不是別人教給的。原因是他已經建立了安全感,有了這個基礎,他也容易對別人建立安全感。而那種沒有得到父母愛的孩子,就會出現這種情況:母親一離開,孩子就拼命地哭,而且他會把這種愛胡亂地施加于任何地方,也就是到處尋找愛,討好別人,或是完全封閉自己,拒絕任何一種愛。

  最典型的就是保姆帶的孩子。孩子的表現是父母一回來,孩子只跟父母,父母一走就只跟保姆,任何人都不跟,而且對保姆很依戀。這常使父母有一個錯覺:“保姆對我的孩子好。”這種孩子離開保姆就懼怕任何人。原因是父母在時保姆愛這孩子并讓孩子為所欲為,父母不在時保姆便訓斥和嚇唬孩子。你不能想像得到愛的孩子,怎么會懼怕父母和保姆之外的世界呢?顯然這種孩子得到的是愛和不愛兩種情況,因此用他的經驗來看就是他熟悉的人是安全的,除此之外危機四伏。

  有一個小孩,他跟別的小孩玩的時候會對這個小孩說:“我媽媽給我買巧克力不給你吃。”這顯然是他的安全感建立不起來,他把這個安全感移交在父母身上。這種孩子歡樂少,思維不開闊。而正常的在父母那兒得到了愛的孩子,他會把這個感覺建立在自己身上。因為他得到了愛的滿足,他就有了安全感,他能把注意力集中在自我發展上。

  怎樣才能使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得到愛呢?給予孩子成長的機會,并讓孩子感知到您的愛,為孩子的發展和每一個生活細節提供條件和幫助。這些須建立在你對兒童生命發展了解的基礎上,這就是愛。許多父母對孩子的成長一無所知,他總是從自己的成長經驗或是從自己的利益出發,他從不知從孩子的利益出發。比如我們從不認為兒童的哭有什么了不起,我們甚至會認為,那對消化有幫助。事實上兒童大量的自發行為都被成人制止了,長期延續下去,我們就發現很多孩子的成長權利被父母剝奪了,心智的發展機會越來越少了。中國人有句話:獨生子女都是小皇帝。我特別不贊同這個觀點,我認為中國沒有小皇帝。至少有一點,皇帝是要受到極大的尊重的,我們的孩子沒有受到這份尊重,他的許多權利被剝奪了。我們幼兒院里有的孩子,入院后出現很奇怪的現象,吃飯不會,上廁所不會,什么都不會,什么都要依靠別人來做。這個年齡是兒童最喜歡自己動手做事的年齡。手發展的能力沒有了,對孩子心智等方面的成長都會產生影響。家長會說:“因為我們太愛孩子了,所以幫孩子做了。”我們是太愛自己了,還是太愛孩子了?成人之所以要這樣代替孩子,主要是怕孩子給自己帶來麻煩。

  兒童在零到六歲是一分鐘都不能停止活動的,尤其是四歲以前的孩子。他的觸摸、抓、握、扭等舉動,全部都是他生命發展的要求,是他各方面發展的需要,并不是說他開始學數學、學字才是開始發展心智。而這些看似沒有什么意義的活動,卻是兒童身心綜合發展的全部內容。如果兒童在這方面得不到滿足,也就等于不讓孩子聰明、出息和快樂。一歲半的孩子沒有一個不愛自己吃飯的。但孩子能嗎?成人會感到太亂、太臟、太麻煩,即使孩子抗爭,他也不可能擁有這些權利。兒童自身的發展減少了,取代他的是別人的意志、主張、行為,這樣,兒童的注意力終于被引到了外面,偏離了自我,偏離了生命發展的軌道,開始過于注意別人對他的看法、神態和暗示……失去了個性就失去了創造力。

  父母對孩子的愛應該怎么把握呢?我認識一位家長,她的孩子三歲,平時最不愛洗頭,有時她做錯了什么事,說給她洗頭,她會嚇得就跑,會馬上說我再不做那件事了。一天早晨我從她家門口路過,她正跟一個男孩(四歲)在那兒洗頭,臉盆里有一點水,可能是洗過手的水,不太干凈。她說:“洗頭了,洗頭了。”就用手把水不斷往頭上抹。男孩也快活地在幫助她往頭上澆水,笑聲充滿了整個房子。我想:這真是一個很好的機會,讓孩子學會洗頭,然后把洗頭的恐怖感去掉。可是她母親一看這種情景,沖過來就大聲呵斥,這個孩子還沒有從洗頭的喜悅中走出來,就被這種呵斥搞了個莫名其妙,于是就特別恐怖地站在那兒不知道該怎么辦。她媽媽轉頭對那個男孩說:“你怎么這么壞。”小男孩掉頭就跑,小女孩一看就哇哇大哭。然后她媽媽給她講了很多道理,說:“媽媽這么愛你,你就是要天上的星星媽媽也給你摘,但是你不能這樣。”天上的星星太昂貴了,孩子想不起來要,她僅僅想要洗洗頭嘛。我想這些話孩子都聽不懂,孩子只知道一樣東西,就是你的情緒。我們很難斷定一個生氣的人是在表達愛。

  情緒往往是衡量愛的關鍵。很多父母在孩子一旦開始獨立的時候,他的那種情緒就開始壓迫孩子。比如說他希望孩子將來考大學、考研究生等等。這個想法是對的,但這個想法,必須建立在中學、小學、幼兒園教育的基礎上,而最重要的是幼兒期。就讓他從洗頭、洗碗、到處觸摸開始,有了這個認識世界的好開端,他自然就會發展到更高的認識狀態。

  心理學上有一個例子:有一位母親,她的弟弟經常酗酒,這位母親非常害怕她的孩子以后會跟她的弟弟一樣。所以她總對孩子講:“你不能跟你舅舅一樣,你不能跟你舅舅學喝酒。”她時時處處提醒孩子,使孩子感到非常壓抑。有一天她的孩子終于喝酒了,他想我一喝酒我媽媽大概就安心了。實際上在生活中,父母對孩子生活上的過分照料(實際是成人對自己心理上的照顧),不但對孩子無益,而且對孩子的成長是有害的。兒童需要的是精神上的照顧和理解,也就是關心他的成長,這是愛孩子的關鍵所在。

  美國有一個叫哈羅的人和他的同事做過一個經典的實驗:將嬰猴養在一個有兩個“母親”的籠子里。一個“母親”是用金屬絲做的,嬰猴可以從“母親”胸部隆起的橡皮奶頭吃到奶。另一個“母親”遮著一層柔軟的有圈圈絨的布,但沒有食物可以供嬰猴吃。這只嬰猴抱著布做成的猴媽媽,而把嘴伸過去吃金屬絲做成的猴媽媽身上的奶。當實驗室里放入一個嬰猴不熟悉的會移動的東西時,這只嬰猴會毫不猶豫地抱著用布做成的猴媽媽。這個實驗說明嬰猴對吃不是很在乎,在乎的是在精神上能否得到安全,精神上的愉快占第一位,而不是吃的需求。這只小猴子在以后的成長過程中,把它放入猴群中,不跟其他的猴子合作,總是孤獨地呆著。后來這只猴子沒有長大就死了。在以后的實驗中,類似這種猴子,即使長大了,有了自己的孩子,它也會虐待自己的孩子。

  觀察我們周圍,人類的許多行為不比猴子強多少。孤兒院的嬰兒死亡率很高,很大的緣故是孩子得到的愛太少。有些發達國家的孤兒院,孩子的物質需求能得到非常好的滿足,但孩子卻在兩歲時才能坐立,四歲時才行走,這完全是因為兒童沒有一個家庭式的愛的環境。

  一位優秀的父母,他具備愛的能力首先表現在他對兒童的了解上。我的一個朋友,是一家報社的編輯,負責家庭生活一欄的內容,他說很多夫妻產生感情上的糾紛或者家庭出現危機以后,他們處理的方法很怪,問父母、問自己的朋友,找他們出主意。但他們卻很少去看參考書。(這大概因為我們從小看的書都是我們不喜歡而被迫看的,所以長大后都不愛讀書了。我們為什么要看我們不喜歡看的書呢?)一個孩子出生之前,聰明的父母,會找許多參考資料來了解孩子的發展,以便具備科學養育孩子的知識和技能。我們父輩的觀念已經非常陳舊,我們根本不知道我們的孩子將來要面臨怎樣一個社會,如何適應和戰勝他生活中的一切,而不至于使他長大后面臨一個尷尬和無措的境地。如果我們無法改變我們自己成長的經歷,我們可以通過學習學會愛孩子的方法。許多專家把自己的一生都獻給了研究兒童并如何使兒童成長得更完美的事業上,他們寫書,告訴我們兒童成長的特點和規律,什么是心智成長更健康的兒童。這樣每一個父母都能得到幫助。你將和你的孩子一起成長,這真是一個妙不可言的事情。所以把時間和精力花在孩子身上是件事半功倍的樂事。

  我們蒙特梭利幼兒院有條狗,讓孩子跟小動物在一起玩,孩子對待這條狗表現出三種狀態:第一是特別喜歡這條狗,一來就把狗抱住或者跟它逗著玩;第二種是遠遠地見了狗就哭;第三種是虐待狗。我們把這三種情況分析了一下,我認為愛狗的另一面是怕狗,因此前兩種情況是正常的。為什么有的孩子虐待狗呢?孩子本身不知道他是在虐待狗。我請老師做統計,讓每個班的老師看看虐待狗的孩子是哪些。經過調查后發現,虐待狗的孩子沒有一個是處在正常狀態中的孩子。他們平時膽小,容易看老師的臉色,做事情沒有自信。但他們打狗時卻很膽大、自信,而且用很多方法。他們都是心理上有問題的孩子。更深一點說是“愛”的方面有問題的孩子。當我們看到有些孩子那樣地愛狗,同狗抱在一起,滾在一起,同狗親密地交談,那是一種自然與人交融在一起的感人的情景。可是當你看到那些虐待狗的情景時,你內心會充滿悲傷和遺憾。愛孩子有多么重要。當一個成人愛另一個成人時,那個成人會明白他得到了愛。但當父母愛孩子時,孩子就會愛一切。愛是兒童成長的最好食糧。有愛的能力是最美好的品質。愛是提升生命最關鍵的契機。

  心理學家說:“大腦是愛的器官。”我們知道無論老師如何愛孩子都無法完全代替父母,因為“愛”這個問題是不能通過任何其他經驗來代替的,只能通過父母來做好這一點。我們幼兒院的老師們,從姿態、神態、語氣、用詞上都特別講究,比如孩子吃完飯離開餐廳,老師不能說:“請小朋友出去。”而是說:“請離開。”我們使語言秩序化。這樣就和孩子處在一個很平等的地位上。但是無論怎么做,只有父母能給兒童安全感。很多孩子想讓老師抱時就會說:“老師我肚子疼。”老師笑著說:“你是不是想讓老師抱了?”有些孩子搞破壞,他把枕頭往地下扔,把書也往地下扔。老師不知道怎么辦,有的老師就說:“你親他一下。”老師抱住他狠狠親了一下,他就哈哈大笑,躺在床上。然后他再扔掉,他還要讓你親他。幼兒院里有幾個孩子,每天的注意力全放在尋找愛和破壞發泄上。這樣的孩子,在家幾乎得不到關注,這種孩子明顯沒有得到愛的滿足。我們知道兒童一旦得到愛的滿足,在輕松和自由的狀態中,兒童的本性都會表現出來。他的心理素質、人格素質、道德素質和智力素質就會拼命地向前發展。其實成人也是這樣的,如果他的社會環境充滿了愛、安全、公平、寬容,在這種環境下成人也變得美好,發展得快,有創造力,熱愛生活。對孩子來說如果愛得不到滿足,這個孩子整個狀態就表現為不自信,他不跟其他小朋友合作,他經常是想方設法得到別人的愛,或者想方設法來點破壞,或者揣摩父母的心思得到點愛。我見到一個三歲的小女孩,她的手在玩時弄破了,并出了一點血,我對她說:“你去找媽媽包扎一下,不然會感染的。”她笑笑說:“不要緊。”那時正是一個冬天的黃昏,她在外面玩土,我勸她一定先回去包扎一下,再出來玩。她猶豫了一下說:“好吧!”便高高興興地回家,但她一進門便放聲大哭,夸張她的傷口。她媽媽安慰了她。當她流著淚一出門見我還站在門口時,她馬上笑著舉起手指頭說:“英雄!”

  讓一個生命正蓬勃發展的孩子用心計獲取愛是可悲的。

  很多孩子的狀態是:他知道在這個時候哭,他媽媽會愛他。我們知道兒童是因為別人愛他,他才愛你。他是看著別人的行為,他不看你的說教,這也是蒙特梭利 “吸收性心智”的特點。中國有句俗話:“寧可給孩子一顆好心,不給孩子一張好臉。”我告誡所有的父母:你寧可不給他一個好心,你也給他一個好臉,他肯定成長得好。這讓我想起普希金的一句詩:“騙我一次容易,只求你騙我。”因為父母的“好臉”,能給兒童提供情緒安全的基礎,其結果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兒童容易采納與父母相同的價值觀和其他的一些行為。但是這個“好臉”必須穩定地給下去。比如我們幼兒院的一位老師腿碰破了一點,一個小朋友正在操作教具,看見后抱著教具就往外跑。正好過道里有位老師碰到他,問:“你為什么把教具拿出來呢?老師帶你進教室。”就把他領進去。這個孩子一見腿破的老師就兩眼淚水。老師說:“你為什么把教具拿出去?”這個小孩說:“老師的腿破了,我要去找大夫。”這個老師特別感動,就蹲下去說:“對不起,對不起,老師不知道。”老師以為這個事情就算完了,這個孩子也進教室工作了。但是到了中午吃飯的時候,這個孩子在餐廳吃著飯突然又往外就跑,他從窗戶看到大夫從那兒過去了。他跑出去說:“大夫,大夫,我們老師的腿破了。”他跑出來時老師也跟了出來。大夫說:“好的,我去看看老師。”說完這個孩子長長地出了一口氣,就往回跑。這位老師在文章中說:“孩子平靜了,但我的心沒有平靜,我知道我平時給孩子的愛得到了回報。”孩子學會了愛,使兒童擁有這樣的品質是對老師和社會最好的回報。

  家長如何學會愛孩子?你必須看一些經典的書籍,了解兒童的成長規律和精神的建構過程,明白人類的成長實際是精神的成長過程。這樣就會理解孩子,理解孩子為什么抓東西,什么東西都往嘴里放;孩子為什么喜歡玩水、玩泥、用手抓飯吃等。蒙特梭利有一句話:“對人的懲罰莫過于兩種,剝奪他的兩樣東西,一個是內心的力量;一個是人格的尊嚴。”我們暫且把“內心力量”放在一邊,因為這個問題過于復雜了。我只提一下人格尊嚴,我想我們成人訓斥孩子,或者說成人給孩子臉色看,這是家常便飯。父母認為兒童無自尊可言,兒童也果真喪失了自尊。長久下去,父母罵孩子、打孩子也無所謂了。有些人因童年的原因在用其一生的精力維護自尊,并在矛盾中苦苦掙扎,一方面在不斷維護自己的自尊,另一方面卻又不斷傷害別人。所以我要告訴有些父母,如果你的孩子沒有自尊的話,你最好先問問自己,你是否給予過他這樣的財富?

  生活就是這樣殘酷,你沒有給予,你當然得不到回報,你會說:“哪有父母不愛孩子的呢?我給他吃、穿,養他,我心里愛他。”但是,你每天在埋怨他、責備他、訓斥他,百分之七十的語言都是否定的語言。你當著別人的面訓斥他,你甚至在大街上踢了他一腳。家里來人時,你當著孩子的面告訴客人孩子的某些缺點,你不斷地以一個成人的角度誤解孩子等等,這些都不是愛。

  愛是什么呢?“愛是忍耐,愛是慈祥,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夸,不張狂,不做無禮的事,不求己益,不動怒……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是永不止息的等待。”

  我常想,一個成人如果用愛的行為和態度來對待和理解孩子,這個孩子定會快樂、自信、勇敢和充滿愛意。更重要的是兒童能依據這種愛在未來去創造一個新的世界和生活。我們曾憧憬過一種更完美的生活——人人相互平等,人與人相互理解;聽不到吐痰聲,看不到蒼蠅和垃圾,人們帶著孩子在門前的草坪上玩耍,老人在樹陰下乘涼,哲人們在窗前的沙發上低聲交談,花叢里少女靜坐在木椅上手捧詩集,少年們奔跑在球場上,詩人們在附近的茶館里高談闊論……這一切并不遙遠。如果你愛孩子,讓他的精神愉快,你給予了他們美好,兒童就能給我們帶來一個金色的未來。這個希望寄托在兒童身上要比寄托在任何成人身上更為可靠。因為“兒童是成人之父,兒童是人類之父,兒童是文明之父”。

下一篇:拯救男孩:男孩成長有危機?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家長要“懶”出孩子水平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日一区 | 国产免费自拍 | 欧美亚洲一区 | 国产精品99久久久久久宅男 | 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 在线日韩一区 | 亚洲永久免费视频 | 久久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 中文字幕亚洲在线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午夜 | 欧美乱码精品一区二区三 | 亚洲综合在线一区 | 在线观看国精产品二区1819 | 日本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 成人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 日韩中文字幕一区 | 久久精品在线视频 | 国产精品久热 | 国产精品永久免费 | 欧美国产在线视频 | 97人人精品 | 日本不卡在线 | 精品国产99| 中文字幕一区在线 | 日韩精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亚洲精品综合一区91555 | 日日操视频 | 中文字幕日韩欧美 | 99精品网 | 在线观看成人 | 久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一区 | 黄色免费网站 | 草草草影院 | av大片| 精品久久影院 | 日韩一级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 www.伊人| 免费看男女www网站入口在线 | 成人在线免费观看 | 久久精品黄 | 欧美国产高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