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您帶孩子外出時在福州街頭遇到過乞丐嗎?上周五,寶寶家長“咪貓咪”就說了她帶著孩子路遇乞丐的尷尬,這事雖不起眼,但很可能就真實地發生在您的身邊。
事件緣起
周末,很多家長會陪孩子外出轉轉,東快網網友“咪貓咪”也不例外。最近,她快2周歲的女兒說話愈發“溜”起來,這讓她欣喜,但同時也遇到了件棘手的事。
有一次,她們一家三口逛到福州東街一帶時,碰到一個中年女子抱著個腦積水的孩子行乞,“我們看她可憐,就給了10塊錢。”
可沒想到,自打那次過后,女兒就留神起街邊乞丐來,特別是看到有同齡孩子的,她總是不停地問,“哥哥好可憐呀,他為什么不回家?”“我們給他們點錢買蛋糕吃,好不好?”……
“剛開始,我們都會尊重她的意見,盡管我們很明白,有的不過是騙人的把戲。不過,我們不忍心傷害女兒純真的心靈,再說,她還這么小能懂得世道的復雜嗎?”
可是,隨后次數多起來,就連他們晚飯后出來散步,孩子看到路邊討錢的都要給。“咪貓咪”心里有些不舒服了,“這么一次次給下去,等女兒明白這世道了,我得砸多少冤枉錢呀?”
“給吧,明知道那是騙子;不給吧,怕打擊孩子的同情心……”上周五,迷茫中的她上東快網早教專區發帖求助,沒想到,這一說,引來了許多有此共鳴的家長。
延伸調查
舍小錢 保大愛
近八成家長明知被騙還是會“給”
當你也遭遇這種尷尬時,給還是不給?直面城市丑陋面,你會選擇保護孩子純真世界的美好,還是直言現實的殘酷?在50位跟帖網友及受訪家長中,共有36位家長明知被騙還是會“給”,盡管生活愈發現實,人情也變得淡漠,但多數人仍然企盼孩子從小擁有更多的愛心和美好。
支持派→愛心難得,當時先給事后說理
在調查中,36位家長觀點基本一致,認為“從小要教給孩子愛、善良和同情心”。
“現在的小孩太缺乏愛心了,”曾女士很感慨地說, “前幾天看到一個小女孩用繩牽著一只小鴨,很可愛,誰知上臺階時,一把把小鴨提起來,也沒考慮鴨子會不會痛……小孩的愛心需要保護,不能粗暴對待。”
網友“maggie.yaya”則觀點鮮明地指出,教育是分階段性的,寶寶還小的時候應該先培養愛心,等孩子長大了,再來慢慢了解這個世界。
針對“咪貓咪”的煩惱,不少家長建議換些小額鈔票,這樣既不會讓太影響自己的心情,又不會打擊孩子的積極性。
還有家長指出,當時可以先給,但事后也要讓孩子知道一些職業乞丐,甚至是操控小孩乞討犯罪集團的存在,讓孩子再遇到這種現象時,能先動腦子想想,他們到底該不該同情,值不值得幫助。
反對派→無需理睬,不能讓孩子也學壞
“如果明知道是騙人的把戲,肯定不會給,也沒必要讓孩子也蒙在鼓里。”在其他14位受訪家長看來,那些行騙的孩子應該成為反面教材。如果隨意扔錢給他們,不僅培養不出愛心,還可能教壞了孩子。
讀者李女士指出,遇到這種情況父母更要教導好孩子,“這些小乞丐雖然看著很可憐,但他們是被壞蛋騙來幫他們要錢的,我們不能讓壞人達到目的,你們也要保護好自己,不能隨便跟陌生人走。”
讀者王先生也擔心孩子跟著學壞了,“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強,如果讓孩子覺得,伸手要錢就可以隨便得到的,以后也隨便向家長伸手要錢怎么辦?你要明明白白地告訴孩子,這世界不存在不勞而獲。”
“應該要告訴孩子這個社會的現實一面,如果一直讓她生活在編織的美好世界里,等她長大遇到事情了,要怎么面對呢?”網友“庸人自擾”坦言。
專家說 →
讓孩子保持純真的心度過童年
受訪嘉賓均認為,孩子的關愛之心要從小培養,讓孩子相信人世間真、善、美是社會的主流,對其成長更有利。
德慧泉早教中心創始人陳明興教授提醒家長,“應盡量保護孩子心中的美好世界。不能因為有假乞丐就一概認為是騙人的把戲,更不可將這種想法灌輸給孩子,這種以偏概全的想法很容易誤導孩子。”
智慧泉兒童教育發展中心課程總監蘇玲也認為,同情心的培養對幼兒利他行為以及道德品質培養都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當孩子主動表現出同情行為,家長應及時給予關注與肯定。
“讓孩子保持一顆純真的心,度過一個快樂的童年,是當前該做好的事。等孩子長大了,會讀書看報了,家長再著手做好引導工作。”旺嬰媽媽親子園園長許威威誠懇地說。
該不該施舍,引導孩子學會看人
當然,同情心也不能一概泛濫。蘇玲指出,要讓孩子明白,同情心產生的前提是他人遭遇不幸,“當我的孩子無休止地奉獻自己的愛心時,我就會視具體情況告訴他,老弱病殘的人需要幫助,而那些想不勞而獲的年輕乞討者,不值得人們同情。”
當然,孩子的判別能力畢竟比較弱。為了補上這種不足,陳明興提倡家長言傳身教,幫助孩子判別什么樣的乞丐要施舍,什么樣的乞丐不要施舍。
“比如可以跟孩子一起探討:對那些不老、不殘的人,給錢嗎?對那些有勞動能力卻帶著孩子,你會給嗎?還比如在車水馬龍的路中間行乞,那是堅決不能施舍的,因為對乞丐和開車的人都很危險……要引導孩子自己去思考,遇到實際場景時學會分辨真偽,認識人性的復雜和社會的復雜。” 本報記者 汪蘭平
下一篇:孝子是如何“煉”出來的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關于早教的一段網絡對話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