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真相是要愛,所以當你不能滿足孩子的物質需求,請你肯定他可以有這樣的物質需求!并稱贊他有眼光以及他具備的想象和鑒賞的能力!
基本上所有的孩子都對物質有著深深的渴望——見啥要啥,擁有了一個再見到別的還要求買,想要擁有,似乎那個欲望是個無底洞。多數的家長對此都是煩心加上無奈——這怎么能行?要什么給什么,別說一般家庭,就是家里再富也滿足不了他無止盡的需求啊,這不是培養敗家子嗎?更何況,買了那么多無用的東西(買來很快就不稀罕了,或者弄壞了),這不是太浪費了嗎?一些專家支招說,不能讓孩子想要啥就得到啥,至少讓他要個幾次再給他買——這叫延遲滿足——這法管用不,重要的是這法對孩子有什么影響?
這問題沒少折磨我和孩子爸爸,孩子爸為此還打過多多,后來我跟他爸深入討論過這個問題,我問他:如果孩子對什么都不感興趣,什么都不要,你擔心不擔心孩子有問題?他想擁有,首先,他對那些東西有很好的感受力和鑒賞力,他能感覺到那些東西的好以及擁有它們所能帶給他的快樂,這是對這個世界對生活有熱情和信心的一個表現。后來在完形教育聽親子教練鵬宇老師的講座,發現居然印證了我的這些想法。鵬宇老師認為:孩子要東西,并不一定都是真的想擁有這些東西——他要飛機,可能是想體驗登天的感覺,要星星要月亮,或者他想表達的只是對蒼穹的幻想;他要老虎,或許他真正想要的只是一份力量和威嚴;他看見自己平時不喜歡的東西也要,或許他真正的目的只是試探或者確認一下爸爸(媽媽)是否真正愛他——家長不需要去給孩子所有他想要的東西,但切忌,不能因為你不想給他買,不想滿足他的物質需求就貶損他。用“你配得到嗎”這樣的語氣更是惡劣至極!
你可以不滿足孩子的物質需求,但請你滿足孩子索要物質背后那個要“愛”的需求,要得到父母“多多的愛”的需求。孩子的潛臺詞很多時候是“爸爸媽媽你愛我嗎,有多愛?”!在人生的初期,好奇而純凈的孩子,在這些與父母“要”和“給”的互動中啟蒙著自己的人際關系,從父母對自己的需求的反應中了解自己在父母心中的位置以及對自己的認識——滿足,他就會認為父母是愛他的,他是重要的,他是可愛的;不被滿足,甚至同時遭到貶損,他就會認為父母是不愛他的,他是不重要的,他是不值得被愛的。“不給”、“延遲給”就這樣讓孩子在拒絕和否定中逐漸不相信自己,而且最終付出沉重的代價——人際關系的不和諧!
鵬宇老師還提到“給”的質量!高質量的“給”是無條件的。孩子真正的滿足是父母肯無條件地“給”。但是很多父母的“給”卻附加了太多的條件——媽媽給你買,你要聽話;媽媽給你買,你要好好吃飯、你要好好學習、你能考進前幾名……這些條件,無形中降低了本該有的滿足感,甚至干脆抵消了滿足感,孩子那顆稚嫩的需要愛的心靈依然饑渴和荒蕪。沒有被滿足的需求堆積得越多,就形成越來越大的坑洞,就呈現出各種各樣的問題……
一起聽講座的一個媽媽滿面愁容——因為他的孩子已經徹底對父母失望,離家出走了……孩子想要的屢屢不得,或者需要以犧牲自尊來達到索要的目的。他就慢慢失去了要的勇氣和能力,他不要了……沒有了要的能力,也就沒有了拒絕的能力,當外面的一絲溫情,一點贊美都能讓他饑渴的心倍覺溫暖。所謂的“哥們兒義氣”正是在家沒有得到應有的愛和滿足,而只能到外面去尋求的一種安慰,擁有“義氣”正是說明孩子的心靈是重感情的,那份因缺愛留下的坑洞是需要被情感填補的。
孩子天生是純凈的,想證明這點,只需去看一下那些清澈如水的眼睛。所以有人說孩子才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治療師,那份純凈和清澈能夠稀釋痛苦,療愈傷痕。之所以成人后變得混濁,變得閃爍,是因為他要適應父母的態度,環境對他的要求——隨著成長,他慢慢失去做自己的能力,因為他要做讓父母,讓別人喜歡的滿意的他!這也是越來越多看起來很優秀的孩子頻頻出問題,并且不出則已,一出讓人瞠目結舌的原因。因為孩子為了做聽話的優秀的馴順的孩子的代價是內傷累累,他不再敞開自己的需求,甚至放棄了做“自己”。
可是真正的“優秀”不是完美,而是不完美。真正優秀的孩子有好的一面也敢于袒露不好的一面。接納自己就是愛自己,會愛自己的孩子才會具備愛別人的能力。真正得到愛的滿足的孩子也不會欲壑難填,相反會滿溢著平靜與和諧。
下一篇:出色寶寶是怎么培養出來的?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游戲培養男孩寫作興趣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