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創造力對一個人能否做出突出成就有著最緊密的關系。在當今競爭日益激烈的社會里,沒有創造力的人將很難適應環境生存。所以,年輕的爸爸媽媽千萬不能讓你的寶貝輸在創造力這個制高點上,父母應敏銳地抓住孩子創造力的萌芽,鼓勵他們積極地投入到創造活動中去,為將來一展宏圖做好準備。
4歲半的晨晨,聰明可愛,但在爸爸媽媽的眼里卻是個淘氣包,常常會做出一些令人不可思議的舉動。家里的DVD、小鬧鐘、手電筒、剃須刀等等,只要他覺得有趣,就會偷偷地去玩一玩、開一開、動一動、拆一拆。因此,家里常常會被他弄得面目全非,亂七八糟,爸爸媽媽為此很頭痛,不知道該怎么辦。
一天,晨晨看到爸爸翻箱倒柜地找東西,想讓爸爸陪他看電視,爸爸不睬他。媽媽對晨晨說,爸爸因為一份重要的文件找不到非常著急,不要去跟爸爸搗亂了。晨晨懂事地點了點頭,眼珠轉了轉,轉身到自己的小書房里,拿出一個廢紙盒和剪刀,在那里剪啊剪的。正當爸爸走進書房,看到一片狼藉,準備發脾氣時,晨晨對爸爸說:“爸爸,快來看,這是我送給你的禮物,一個‘抽屜保險柜’。爸爸,你以后可以把重要的東西放在里面,再放進抽屜里,這樣就不會掉了。”爸爸一邊聽晨晨講解怎么用這個“抽屜保險柜”一邊仔細地欣賞著兒子送的禮物,然后開心地抱起他說:“晨晨,你真棒!將來一定是個了不起的發明家。”
從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爸爸媽媽以前不理解晨晨為什么那么好動、愛玩,只是因為他經常把東西弄得亂七八糟,所以覺得他很煩,通過創造“抽屜保險柜”才使爸爸媽媽明白,正是平時的“淘氣”,培養了晨晨的創造力。創造是孩子的天性,問題在于父母如何看待,如何培養。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說:“人人都說小孩小,誰知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還要小。”
每個孩子都具有創造的潛能,作為家長應充分利用這一點。將激活孩子的創造力作為一個重要的培養目標,讓孩子在創造中運用已有的知識發揮其才能,并因此獲得更多的新知識。只有這樣才能讓孩子適應快速發展的社會,在未來立于不敗之地。
家長可以嘗試從以下幾點做起,來激活和培養孩子的創造力。
放手——給孩子自由
孩子的創造力是一種求新求異、設法打破框框條條的束縛而使問題得以解決的能力。這種能力的培養,是建立在孩子充分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基礎上的。作為家長,要培養孩子的自主性,就應改變“包辦”思想,讓孩子充分擁有做事和思考的權利;同時家長還應努力創設一種寬松、民主、自由的家庭氣氛,以利于孩子自主性的確立和培養。
呵護——孩子的好奇心
發明創造往往萌芽于對某一事件或現象的好奇。對于孩子來說,好奇既是天性也是一種十分可貴的心理素質。好奇可使孩子有探索周圍事物的興趣,并在探索活動中豐富和積累知識經驗,發展創造性思維能力。兒童心理學家指出:凡是因好奇心而受到獎勵的孩子,都愿意繼續進行某種試驗和探索,這既有助于培養孩子的創造力,又能增強孩子的自信心。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家長應小心呵護孩子的好奇心。
創設——豐富的生活環境
創造力并非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也需要知識和經驗的積累。一旦孩子將自己所掌握的知識運用于實踐活動中去,就容易出現新思想,并在實踐中增長智力、開發創造力。知識和經驗來源于豐富多彩的生活,而豐富多彩的生活又能為孩子提供運用知識和經驗去解決實際問題的機會。因此,家長應努力為孩子創設一個空間廣闊、內容豐富的生活環境。如:和孩子一起閱讀、帶孩子去外面郊游、和孩子一起折紙、做手工、陪孩子看看電影等,使孩子擁有更多的動手實踐、動腦思考的機會。
允許——孩子犯錯誤
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許多孩子都可難會因種種原因而犯這樣那樣的錯誤。家長不能因此而對孩子橫加斥責,甚至給孩子作出種種限制,剝奪孩子動手、動腦的機會。比如,有的孩子為了看看玩具里面究竟是什么,而不甚把新買的玩具給拆壞了。對此,一味地懲罰只能阻礙孩子創造力的發展,家長在耐心 給孩子講明道理的同時,應該對孩子的這種探索精神予以肯定和鼓勵。
鼓勵——孩子的異想天開
創造力更偏重于發散性思維,是一種從多角度、多方位探索問題尋找答案的非常規、反常規的思考方式,往往有想象和幻想成分的參與。因此,家長要鼓勵孩子異想天開、標新立異,當孩子天真地向父母發問或用自己的想象來解釋某些客觀事物時,父母不能一笑置之或隨意地加以嘲笑,而應正面鼓勵并積極引導孩子大膽幻想,在條件可能的情況下,還應設法促使孩子動手參與活動,讓他們在活動中去尋求答案,以發展其創造力。
提問——誘發孩子的思考
例如:有時可以讓孩子想一想,電視機忽然沒聲音了,是否插頭沒有插好,還是電視機本身有了故障?還可向孩子提出“假如發生緊急情況時候怎么辦”等問題,如:“貓掉到井里怎么辦?”“寵物吃了合成樹脂做的黃瓜怎么辦?”“突然發生地震怎么辦?”等等,別忘了,不論孩子是怎么的回答,父母都應給予鼓勵。
巧答——孩子的提問
采用創造性解答問題的方式,不必要求有問必答。從心理學的角度講,好奇心是人對自己不了解的事物感到新奇而有興趣進行探究的一種心理傾向,它是推動人們主動求異,進行創造性思維的內部動因。好奇心在孩子身上尤甚,其基本表現就是不斷地提出“是什么”和“為什么”的問題。對待孩子提出的問題,不要求“有問必答”。有些問題可以鼓勵和引導孩子自己思考自己尋求答案。
操作——誘發孩子在做中“創造”
父母可在家中讓孩子玩一玩自制面團,自制面團不僅經濟實惠,還極大地促進了孩子觸摸覺和創造力的提高。面團可以捏出動物、樹葉等各種豐富的造型,能留給孩子極大的想象和創造空間,最后,還可以將做成各種形狀的面團晾干,涂上顏色,擺放在家中,不僅成為孩子的有紀念意義的作品,而且還讓孩子有成就感。邊聽音樂邊讓孩子隨著音樂起舞或者根據自己的想象講出故事,家長注意千萬不能多干預和講解。讓孩子集中精力做事情,精力越集中,創造力就越強。當然,還可讓孩子多做些手工,例如剪紙、撕貼、編織活兒等孩子感興趣的手工活動,孩子會帶給你很多的驚喜。 文/夏麗潔 (上海浦東新區東方幼兒園 )
下一篇:家長要善于發現孩子的興趣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如何培養孩子的時間觀念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