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有錢人家的孩子未必能出人頭地
有些家長認為,只要有錢,孩子將來就能出人頭地,人前財大氣粗,自然會幸福。孩子小時不懂事,不用管他,順其自然,樹大自直。所以很多家長為做生意,打工,忙著賺錢,連孩子的一日三餐都難以顧及,把孩子托付給別人,甚至幾天不見面。他們以為給孩子充裕的錢,需要什么都能買到。可是等有些孩子逐漸長大以后,特別是進入中學階段,當逃學、打架、吃喝、浪費、哥們義氣等社會惡習集于一身時,老師已無能為力。這時即使家長陪伴,進行艱難的再教育也已難見成效。這樣的孩子將來怎能幸福呢?這將是父母一生的悲哀。
在我的教學實踐中不乏因習慣好而成才的實例,他們不屬于智力超常型,而是從小具備好學生的優秀習慣:1.凡老師所授知識,記憶正確率100%。2.能提前預習知識,課堂上老師對新知識的講解,對她們來說只是加深對難點的理解和一般知識的鞏固。3.當同學們進行常規知識的復習時,她們早已向縱深發展。4.能合理高效利用時間。
習慣的優劣是決定孩子一生是否幸福的關鍵。通過多年觀察,我發現,大部分孩子在八歲前,生活行為、學習品質等習慣已逐步形成。九歲以后,隨著大腦發育日趨成熟、視野逐漸擴大,孩子已有了自己的判斷能力,這時你會經常聽到孩子喊“老師不是這樣說的”。這表明家長的教育已很難滲透,如果孩子在八歲之前沒有形成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學校教育也很難改變,因為老師很難在細節方面關注到每一位學生,而教育又不是一日之功。
制約習慣形成的關鍵因素是什么
孔子說“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墨子則提出“素絲說”。說“染于蒼則蒼,染于黃則黃,所入者變,其色亦變……”。墨子認為要慎其所染,選擇所染。在墨子看來,各種行為習慣是人與環境長期相互作用的產物。父母為孩子創設什么樣的環境,孩子就具有什么樣的習慣。孟母三遷,不就是怕環境影響孩子,從而形成不良習慣嗎?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是孩子接受知識的第一環境,是孩子生命歷程中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為孩子創設什么樣的環境,孩子就會形成什么樣的習慣。如果孩子沒有在八歲以前形成好的習慣,家長將很可能為教育的失誤終生買單。
鋼琴天才郎朗,從小就不肯上幼兒園,如果沒有空軍大院那種鋼琴氛圍,沒有他父親傾其心血的因材施教,沒有在成長過程中形成的競爭意識和吸收他人特長的品質,就不會有郎朗今天的輝煌。現實生活中,早教成功的事例還有很多。
科學研究也證實,早期教育的每一天都非常重要,對孩子的教育越早越好,接受的刺激越豐富,孩子大腦的功能越強。
科學家研究證明,一般人只用了大腦智力潛能的百分之十,百分之九十在童年沒有得到開發。如果在0~6歲前,家長沒有對孩子進行有效開發,任其自然生長,大腦細胞發育就會廢止,樹突生成少而短,細胞與細胞間聯系不緊密。錯過了大腦發育期的開發,腦組織結構趨于定型,潛能開發就會受到限制,即使有優越的天賦,也無法獲得良好的發展。成年以后,這些“腦資源”就被廢棄了,致使“流水不回”,僅成為平庸之人。
因材施教是基本原則
父母應該根據自己孩子的特點因材施教,進行科學、系統、良性的教育。要達到教育目的,首先要把握好一些最基本的原則:
1.培養孩子的求知興趣,當一件事把一個人的興趣完全吸引過來的時候,不論年齡大小,他已經不需要外在驅動力了,全身心樂在其中,就已經是一種享受了。
2.教育孩子要循序漸進,而不能貪功冒進,更不能拔苗助長。你不能在一段時間內,讓各種行為都成為習慣,但是,在這個階段,你必須有一些規定動作到位。實踐證實,好習慣的形成需要一段時間的堅持。
3.培養孩子的競爭意識。要讓孩子學會自己去比,與自己比,與他人比,不怕競爭、樂于競爭。
4.培養孩子的注意力,讓孩子明確,他可以長時間不學習,但學習時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必須是高效的。
5.再富不要富孩子。
6.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的過程中,孩子會形成孝順、善觀察、思考、體諒等許多優秀品質。
7.開發孩子天賦,培養好習慣的途徑是多種多樣的,絕對不是只有一種或幾種。
8.成功源于細節積累,就當自己是最優秀的那樣去做,日復一日,優秀就成了一種習慣。
下一篇:好學校不如好的家庭環境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在玩樂中學數學的11種游戲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