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孟子說: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所有的成功者有一個共同特點:在挫折中奮起,越挫越勇、百折不撓。李嘉誠的經歷就是一部逆境中的奮斗史:幼年家境貧窮,14歲喪父,1944年,16歲的李嘉誠到他舅舅所開的中南公司工作,從學徒開始做起,做掃地、燒水、倒水、跑堂等雜事,后來他跳到一間小工廠——塑膠褲帶制造公司做推銷員。他每天都背著一大包樣品,走街串巷。22歲創業開辦長江塑膠廠,幾年后瀕臨破產……而美國的《成功》雜志每年都會報道當年最偉大的東山再起者和創業者,他們的傳奇經歷中有一個相同的部分,那就是他們在遇到強大的困難和逆境時,始終保持樂觀的態度,從不輕言放棄。
不僅是成功,幸福的人生一樣要有較強的抗挫折能力,這樣在任何挫折面前才能泰然處之,永遠樂觀。所以挫折教育也是在培養孩子尋找幸福的能力。
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獨自面對社會的壓力,越能抗壓,說明孩子越強大。但是中國的父母有的時候呢,卻非常樂意去干那些為孩子掃清前進障礙的活。譬如孩子摔倒了,大多數家長的做法是趕緊跑過去扶起來,倘若看到摔破皮或有個包,便心疼得不得了,顯露于臉上。孩子本來不想哭的,都被家長這副模樣給嚇哭了。“摔倒”,這是多么好的挫折教育機會呀,在哪里摔倒就在哪里爬起來,這是每個孩子本來應該會的,可家長們無意中剝奪了孩子靠自己的力量爬起來的機會。多次摔倒都被扶起后,孩子再次摔倒就只會邊哭邊等著別人來扶了。
我聽說過這樣一件事,一個上二年級的小學生,每天晚上被奶奶強迫拉大便,其原因竟然是擔心孫子在學校拉大便自己處理不好。一個二年級的學生拉大便后還不會自行處理,我真想不出還有什么事情是他能處理的了!不知這樣的家長想過沒有:你在清除孩子前方的障礙時,同時也把孩子寶貴的磨煉機會給清除掉了,你能一輩子跟在孩子身邊清除障礙嗎?倘若有一天,你老了、不在了,孩子面對人生路上的諸多障礙時,他該如何是好呢?
家長們大都明白挫折對孩子的重要性,有太多的勵志書上寫過這樣的故事。但他們往往有時候管不住自己。他們對孩子愛之深、護之切,一見孩子有困難就忍不住要幫助孩子。一方面家長希望孩子能耐挫折,一方面家長又不給孩子磨煉的機會,這其實是相互矛盾的。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慮,挫折的時候也是孩子非常期望有成就感的時候,能獨自戰勝挫折比父母任何鼓勵的話都管用。而現在很多孩子卻在不斷地失去這種獨自戰勝困難的機會。而這些孩子長大之后,他們面臨的卻是一個競爭更加激烈的社會。
那么,給孩子進行挫折教育該如何入手呢?現在的孩子生活條件都比較優越,要不要讓他們吃苦鍛煉呢?
挫折教育不必刻意制造挫折,利用生活中的“挫折”順勢而為即可。因為日常生活環節對于孩子而言,處處是挫折、挑戰,譬如第一次穿衣服、吃飯、打掃等對孩子來說都是挑戰,孩子做這些事情都需要經過多次嘗試,經歷多次失敗,克服多次小困難,才能最終學會。日常生活中處處是挫折教育的寶貴機會,生活中一定要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解除包辦代替,不要伸手相助。生活都不能自理的孩子,依賴思想嚴重,解決問題的能力差。只有解決問題的能力強了,依賴思想解除了,孩子才有能力和信心去戰勝挫折。
家長要充分信任孩子,相信孩子有抗挫折的能力。有家長說,孩子一遇到困難就來求助,不幫他就哭。如果碰到這樣的情況,家長可以對孩子說:“對不起,媽媽幫不了你。這件事情媽媽相信你自己可以解決。”必要的時候適當離開,給孩子獨自面對困難的機會。
記得周周3歲的時候,和曉曉在小區花園玩“奧運寶寶向前沖”的游戲,她們把長凳當賽道,以長凳之間的一個個底邊長約40厘米的水泥方柱為關卡,抱著柱子從一條長凳跨越到另一條長凳就算過了一關,最后那條長凳為終點。一人在“賽道”過關,另一人攀附在葡萄藤上曰“吊環”。她們大概是看了湖南衛視的“智勇大沖關”獲得的靈感。她們一遍遍玩著這個游戲,樂此不疲。這時,一位老奶奶走過來,在其中一條長凳上坐下來,周周發現了這個“障礙”,我遠遠地觀察,看周周如何消除這個“障礙”。周周跳下長凳,走到老奶奶跟前,看著老奶奶,想說又怕說,猶豫了一會兒,轉向我喊:“媽媽,媽媽。”我鼓勵她,“你說呀。”周周說:“媽媽說。”我繼續鼓勵,“我覺得這個事情你能解決,你和奶奶說,奶奶一定會答應的。”說完,我走得更遠了。周周眼看求助無望,意識到只能靠自己了。經過了激烈的思想斗爭之后,周周終于鼓起勇氣對奶奶說:“奶奶,請讓一下。”奶奶驚訝地問:“為什么呢?”周周說:“因為我要做‘奧運向前沖’的游戲。”老奶奶笑了,“好,好,那你向前沖吧。”說完,奶奶愉快地起身走了。周周歡快地說:“謝謝。”轉過頭對我會心地笑了,我豎起了大拇指朝她示意。
當孩子遇到困難的時候,如果家長在身旁,孩子會本能地求助于家長,這時如果家長伸出援手,就會剝奪孩子學習如何戰勝困難的機會,孩子會形成遇到困難就求助或退縮的惰性。家長適時鼓勵或適當離開,讓孩子有機會獨自面對困難和挑戰,自己尋求辦法戰勝困難,這樣不僅能獲得解決問題的能力,更能磨煉耐挫折的意志品質。
不過,“適當離開”還得把握好度,家長要預測這個困難是不是經過孩子的努力可以克服。如果與孩子的實際能力相差太遠,是一個不管孩子怎么跳也摘不到的“桃子”,那么就有些過度了。
重點提示:
挫折,一方面使人痛苦,讓人一蹶不振;另一方面使人奮進,讓人化挫折為力量,不斷進取。孩子遇到挫折了怎么辦?一方面,家長希望孩子能耐挫折;一方面,家長又不給孩子磨煉的機會。當孩子遇到困難的時候,如果家長在身旁,他會本能地求助于家長,這時如果家長伸出援手,就會剝奪孩子學習如何戰勝困難的機會,孩子會形成遇到困難就求助或退縮的惰性。
因此,家長在孩子遇到挫折時,要適時鼓勵或適當離開孩子,讓孩子自己克服困難、解決問題、磨煉意志。
很多孩子遇到困難時,喜歡哭或者發脾氣,家長不理解。那是因為孩子年齡小,各項能力還不足,某些事情大人能輕而易舉地完成,對于孩子卻無比艱難。孩子遇挫就哭鬧,但沒有放棄嘗試,這時家長就應該接納孩子煩躁的情緒,幫助孩子分析和總結失敗的原因,耐心等待并鼓勵孩子對困難發起“進攻”,直到最終克服困難。家長要充分信任孩子,相信孩子有抗挫折的能力。家長不必刻意制造挫折,可以利用生活中的“挫折”順勢而為即可。
下一篇:父母要以身作則提醒孩子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哪些事件對孩子造成了壓力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