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昨天遇到一位愁眉苦臉的母親,問我“會不會給孩子留下創傷”?具體的事情,是她4歲的兒子在該吃飯的時候不吃飯,哭鬧著不讓收玩具,還用手里的奧特曼把她的腦袋敲出了一個大包。這當媽的一時氣不過,就黑著臉把孩子大罵了一頓。可罵完之后,看見孩子哭成一團又十分心疼,擔心這樣會給孩子幼小的心靈留下“心理陰影”。
這樣的媽媽真的很可愛!她們關心孩子的感受,反思自己做得對不對,并且主動去驗證這些擔心。也許女人當上了母親以后,就容易變得多愁善感愛擔心。類似的“困擾”我也聽過不少,好像孩子真的是劣等玻璃做的,沒吃上一根冰棍,少看了一集卡通,就會落下什么終身遺憾的心理問題。
仔細想想,這大概是因為很多人把“對孩子的尊重”和“管教孩子”這兩件事給簡單對立起來了。沒錯,心理專家告訴我們要尊重孩子,保護孩子的自尊,但并不等于說爸爸媽媽就要放棄對孩子最基本的管教。父母對孩子的管教,是一種權利,同時也是一種保護孩子成長的義務。
就說上文提到的這個孩子,4歲了,頭腦里應該已經建立了一些攻擊和傷害的常識,應該知道硬邦邦的玩具打在包括媽媽在內的任何人頭上都會很疼。所以,當孩子動手打了人,媽媽讓他知道被打的人很生氣,是再正常不過的事。這和“不尊重”沒什么必然的關系。
其實所謂尊重,就是把對方當做一個平等的人來對待。既然平等,就意味著既不會以大欺小地壓迫孩子,也不會因為孩子的幼小而放棄原則、過分寵溺。而最簡單的管教,莫過于讓孩子面對自己行為的自然后果,比如牛奶不放到冰箱里會變酸,在床上玩水會弄濕床單。隨著年齡的增長,社交能力也逐漸成為孩子另一項重要的發展主題。自己做出什么樣的行為,會帶給他人什么樣的感受,會導致對方什么樣的反應,這些都屬于行為的自然后果。做母親的,沒必要把這些后果替孩子隔離消化。
所以,身為爹媽,當孩子的行為出了格,難免要扮演起那些“不太可愛”的角色,比如規則制定者和批評者,比如告訴孩子“你這樣做是不對的……”而另一方面,對于受批評的孩子而言,一個特定的行為被否定,一些過分的沖動被限制,這些都不是造成傷害的必然。被父母告知一件事情做錯了,并不會像被標簽為“我是一個糟糕的人”那樣嚴重。
簡單地說,我們不是不可以批評孩子,只是使用批評的前提是清楚為什么要批評孩子?我們是為了告訴孩子什么是對的,而不是為了傷害他們。所以,最理想的方式是用兩個步驟去“完成”一次批評——先把自己對于孩子某個行為的感受直接告訴他,然后深吸一口氣,平靜地告訴孩子你知道他是一個好孩子,只是這次做錯了。
我知道這樣做會有一點難,至少剛開始的時候會感到有點不自然。這是因為大多數人從小就沒有聽過這樣“標準版”的批評,沒有習得如此表達反對意見的習慣。而且,當我們被孩子的調皮搗蛋弄得氣憤難耐的時候,也往往是自尊受到威脅的時刻。每個人在感到受挫的時候,都會產生回擊的沖動,常常就無意識地想要去傷害眼前的孩子。
把對孩子的管教(這件事做錯了)和對孩子自尊的攻擊(你這個壞孩子)混淆在一起,是很多父母和孩子的關系越來越糟、越來越對抗的罪魁禍首。其實,不僅是在親子之間,還有在戀人夫妻之間,常常就是因為這個混淆,讓被愛,和感到被愛成為相差十萬八千里的兩件事情。
上個月我放假去了一趟南方,正好趕上和一支籃球隊同乘一架飛機。安檢的時候,前排都是一個個人高馬大的籃球隊員,頓時感到壓力重重?;氐郊以趃oogle上一查,其實他們的平均身高不過2米上下,比我高出了區區30厘米。突然聯想到孩子的身高差不多也就是我們自己的一半。想一想,如果我們這些可怕的大巨人,在批評孩子之后忘記了表達“我愛你”,對于孩子們來說,該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 -宮學萍
下一篇:如何對待智力超常的孩子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孩子的童年經驗很重要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