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寶寶進入學步期,就會開始人生第一次鬧“獨立”了。眼看著“小乖乖”變成“淘氣包”,媽媽都有點不適應啦。他東跑跑,西摸摸。他變得不聽話,他變得很固執,他會對你發脾氣……他開口說話了,更有了自己的想法。怎么和這個小家伙兒斗智斗勇呢?我們需要一些實用的。
媽媽們,集中吐槽啦
說起學步期的寶寶,媽媽們要說的太多了。你家寶寶也是這樣嗎?
• 固執地想要嘗試自己之前沒嘗試過的東西,直到吃了苦頭才罷休。例如,看見媽媽喝水時,非要用媽媽的杯子喝水,最后把水灑得滿身都是。
• 沒有一點兒安全意識,喜歡爬高夠東西,見東西就抓。
• 喜歡自己動手。例如,把椅子從一個地方推到另一個地方。
• 經常搗亂,亂扔東西。例如,跑到衛生間玩水。只要夠得著的絕不會放過,通通扔在地上。媽媽需要跟在后面不停地收拾。
……
媽媽們吐的槽還有很多很多。學步期寶寶喜歡自己做主,喜歡嘗試,喜歡探索新事物,喜歡自己動手……這些變化讓媽媽們很累,很惱火。不過,這些行為都為他們今后的獨立性發展樹立了很好的開端。
“獨立 ”第一步,向左還是右?
寶寶玩玩具的場景,媽媽們都不陌生吧?很多寶寶的獨立第一步,都是從這里起步的。有的寶寶順利獨立起來,有的寶寶的“獨立”苗頭,卻被媽媽無形中扼殺了。
1歲半的悠悠玩完玩具后,玩具散落一地,接著就去玩別的了。媽媽看見后,和她一起把玩具收起來,告訴她要記得送玩具們“回家”。悠悠乖乖把玩具放到了玩具箱。媽媽等悠悠收拾好,給悠悠一個大大的擁抱,并表揚了她:“悠悠都能自己收拾東西了。真棒。”
若是媽媽心疼孩子而不讓悠悠動手,自己收拾。日子久了,悠悠對自己的事情或散落在地上的東西都不會再看一眼,導致這種后果,是該責怪悠悠懶惰、不愿獨立,還是該指責媽媽過于勤快呢?
學步期的寶寶已經開始了獨立的思考,但是還缺乏邏輯性。這時候他們著急獨立,往左走,還是往右走,就要依賴媽媽們當好領路人了。
獨立性強的孩子更受歡迎
當孩子上托班或幼兒園,即父母不在身邊時,獨立性強的優勢就凸顯出來了。北京藍天幼兒園的一位老師這樣說:“獨立性強的孩子總能把事情做得又快又好,還能經常想出新點子,愿意嘗試新東西,很有自信,小朋友和老師都喜歡他們。相反,獨立性差的孩子在幼兒園經常哭鬧,不是小便時弄臟了褲子,就是吃飯速度比別人慢一截,總之,他們總是做不好事情,落在大家后頭。”造成兩者的差別,她認為與父母在寶寶學步階段的獨立性培養有很大的關系。
具有良好獨立性的孩子對自己更自信,對環境的可控感,使他們愿意在陌生的環境中大膽探索。因此,無論是從心理還是生理角度來說,父母都應當重視對學步期寶寶獨立性的培養。
獨立性萌芽,媽媽應該這樣保護
有人說,世界上只有一種愛,是為了幫助他順利地離開你,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如果我們注定要放孩子自己去走,那就要從最開始,細心呵護好他們“獨立”的萌芽。
讓寶寶隨便玩兒,這是他的權力
1~2 歲的寶寶已經有了獨立自主的要求,他會學著你的樣子做事情,讓自己看起來像個大人。他會照顧泰迪熊;自己用勺吃飯;自己洗手;還會用沙灘玩具玩沙子……他會做任何你想到的事情,而且玩得津津有味。作為媽媽,就是要保護寶寶的這種自發行為,讓其充分發揮出來。他想玩過家家時,會讓你裝扮成老虎或小狗,媽媽要做的就是配合他,由他來主導游戲,在實際玩耍的過程中不需要你太多的干涉。
別去指導游戲,別去為寶寶制定規則。把一切關于玩兒的事情,交給寶寶,要意識到,獨立玩耍是寶寶的權力。此外,在寶寶玩耍的過程中,別忘了,當寶寶表現好的時候,及時對寶寶說:“你真棒!”所有的小孩都喜歡聽到父母的表揚。你的表揚會讓寶寶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強,而自信心的提升會為今后的獨立奠定良好的基礎。
換位思考,帶上微笑
一旦寶寶會走路,房間的任何一處都有可能成為他探索的新大陸。當你走進廚房,看到2 歲的寶寶把大米、水灑得滿地都是,或許你陷入“這下糟了”的心情中:“我不得不花時間收拾殘局了,為什么他要給我帶來這樣的麻煩?”自然而然,你就會訓斥寶寶。其實,你可以換種思維,試著把自己當成寶寶:“這樣還挺好玩,原來大米摸起來的感覺像沙子,落到地上的聲音還像下雨呢。” 當你換位思考后,你會發現自己總是把微笑掛在臉上。而從寶寶的成長來說,他做的這些事情也確實沒什么不妥,他只是在探索和學習。大人認為的不好行為,只是大人的判斷。其實,寶寶正一心一意地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這是他獨立性發展的里程碑。
做選擇,本質而言是人最基本的獨立行為。父母應該從學步期開始就給寶寶選擇權,一些看似平常的事,例如今天穿什么衣服,中午吃什么, 不妨交給寶寶決定,讓他有‘作主’的感覺。
給寶寶“選擇”的機會
“寶寶,來,我們先搭個長頸鹿,然后再搭個蹺蹺板,好不好?看媽媽……”這是許多父母都熟悉的場景。殊不知,在我們如此陪伴孩子玩耍時,可能已經默默地剝奪了孩子的獨立選擇權。為什么一定要搭個長頸鹿呢?為什么一定要搭個蹺蹺板呢?
讓我們來換個說法吧!把選擇權留給寶寶。“寶寶,今天我們來搭個什么積木呢?”“好的,聽你的。我們來做個照相機。接著你還打算搭什么呢?”你提供給寶寶的選擇空間越開放,寶寶就越能體會更多的自由,擁有更多些的獨立。
適時和寶寶Say:“No!”
“廚房很危險,不能進去!”“寶貝,不可以離窗戶太近!”“不可以碰剪刀……”對于家有小寶寶的父母親來說,以上幾句話應該一點也不陌生。學步期的孩子因為急于探索,常常
忽略了潛在的危險。給寶寶的行為設定明確的限制,是給他帶來安全保護,同時也幫助他形成一定的抗壓能力,使他更好地發揮自己的潛能。只不過,在制定限制時,父母應使用“溫和堅定”的態度來引導寶寶,而不是簡單、粗暴的方式。要讓寶寶在感受禮貌和尊重的環境下,培養自我的獨立性與自制能力。
提供探索的安全環境對寶寶來說,讓他有一個可以盡情自由探索的安全環境是那么應該放到他夠不到的地方;如果不想讓他碰到插座等帶電的東西,那么應該按上插座保護蓋……總之,媽媽應該盡量將危險的物品或不能讓寶寶碰的東西從寶寶玩耍的環境中移除。一個安全的環境就能擺脫大多數需要和寶寶說“不”的局面。
下一篇:家長如何保持良好的情緒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把日記和作文分開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