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到學校去開家長會,坐在階梯教室,聽一個主任講話。講話帶有勵志性質,又帶有心理輔導性質,因此慷慨激昂,又夾雜著術語和理論。看得出他是精心準備過的,內容很多,但我聽著聽著眼皮就沉重起來,突然理解了古人為什么要“頭懸梁,錐刺股”——不然肯定要打瞌睡。
很乏味,家長們都聽得不耐煩了,他還在上面滔滔不絕。他講的話都有道理,都很正確,但抽象、干巴,沒有活氣,聽了半天,真的沒記住任何一點。
正確的東西不一定都值得聽。為什么他把正確的東西講不好呢?為了不打瞌睡,我開始思考這個問題,最后得出結論——他沒有變成自己的語言。
蒙臺梭利說:“智力中沒有一樣東西最初不是源于感覺?!边@就是很多人的文章堆砌了大量辭藻卻不動人的原因——因為他沒有自己的感覺。
看別人的東西,摘抄再多的文字,甚至當時有很多的思考,但這只能是一種理解,是對別人的吸收,如果沒有自己的感覺,不是從自身的感覺得出的結論,無論怎么寫,都不會感人,都不會有生命的氣息,許多“華美”的文章,都是這樣一個下場而已。
很多人在文章中愛用名人名言,特別是應試制度下的老師和學生,以及官僚體系中的發言人。大概,第一可以顯得有學問,第二不容易犯錯誤,第三顯得有權威。但其實,從這三條理由就可以看出,那完全是虛張聲勢。借別人之口說話,往往是因為自己沒有底氣,不相信自己的聲音。
但這樣做同樣有危險。因為名人的話不一定對,你要讓自己站得住腳,首先就要保證名人的話是正確的,而且與你所證明的道理相吻合,這就很需要判斷力了。
凡是能成為名人名言的,必有其過人之處,所以名人名言不是不能用,而是要慎用。名人的話最好只是作為總結,因為他往往說得比你精辟,你自己往往想不出比他更好的句子。如果你自己想得出,最好還是用自己的。名人名言也不要輕易作為整個立論的基礎,最好只是起輔助作用。只有在自己真正領會之后,有機地融入自己的思想之中,名人名言才有真正的力量。
當我想完這些道理之后,臺上的主任還沒講完,打瞌睡的家長更多了。很替他難過。明明是自己在說話,卻變不成自己的語言,我估計,他對他講的這些東西,可能自己都不太信、不太懂。這些東西沒有變成自己,沒有帶上他的體溫和氣息,我們旁人感覺到的就只是一堆死東西。
開會最容易讓人打瞌睡的,就是臺上的人照著稿子念。但是有的人念著念著念出了感覺,稿子上的東西打動了他自己,他忽然動了情,把自己的氣息灌注進去了,那稿子也就活了,臺下的人也會精神一振,瞌睡頓消。
再正確的東西,都需要你注入自己的氣息,它才有生命。寫文章也一樣,有的人洋洋灑灑寫了一大篇,看起來都有道理,但你就是不會留下印象,那些文字就像沒有靈魂的空殼,輕飄飄地就過去了,你既沒有興趣抓住它們,更不可能讓它們在你的心中生長,純粹只是廢話而已。
下一篇:性早熟應以哪些標準判定?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奶爸常犯20件傻事讓媽媽笑翻天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