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為什么很多人愛說“隨便”,輕易地就放棄了發言權?一般的解釋是“隨和”,“隨便”似乎和“隨和”差不多。
隨和通常被視為一種好性格,但其實,隨和也是多種原因的結果,有主動隨和,也有被動隨和。
主動隨和是一種寬容,是內在力量的表現,就像做慈善是能力的證明一樣,主動的謙讓也是一種能力的表現。
而被動的隨和則是懦弱,是迫不得已,隨和的背后是屈辱,是犧牲,是不愉快,這樣的隨和實際上是扭曲人格的,表面上在笑,內心卻是嚴重的屈辱和抵抗。如此情況下,隨和者難免會有兩個靈魂、兩副面孔,一旦其謙和外表下的另一個靈魂暴露出來,常會讓人目瞪口呆。媒體上經常有這樣的報道,某個老實人,突然制造出一起驚天血案……當然,這只是極端的例子,但由此可以說明,被動隨和所積累起來的破壞力可以達到怎樣的能量。
被動隨和又是怎樣形成的呢?它一定產生于壓抑的環境,這樣的壓抑可能來自社會,也可能來自家庭,一個過于強硬、太有主見的家庭成員,對其他成員可能就是壓力之源,他的存在就有可能造成別人的被動隨和。
一般說來,家長在年幼的孩子面前總是強勢的,如果家長并不給孩子自主的機會,孩子就會形成被動隨和的心態,延續下去,要么流于懦弱,要么因扭曲而走向叛逆。
當然,事情都不是絕對的,還有一些人的隨和是無意識的,是因為他確實心不在焉,確實無所謂,不感興趣,不想表態,如此而已。
下一篇:關鍵不是遠近,是陪孩子走出去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禁iPad成管孩子殺手锏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