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也許是科舉制的遺毒,中國人有一種學歷崇拜,哪怕你已經在社會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如果你沒有過硬的學歷,似乎也永遠抬不起頭,心中也有著永遠的自卑。所以很多大老板自己已經成了經營管理的專家,還要去大學讀MBA,并不是真的需要那些紙上談兵的知識,而是花錢買個學歷,不要讓人瞧不起。
在大多數人眼里,是不是人才,總得要經過什么權威驗證才能成立,這個權威就是學歷。在一般人眼里,高考才是正路,就像古時的科舉一樣,其他都是配菜,小菜一碟。成才的路徑只有一條,這就使得孩子們走進了死胡同,在這個唯一的成才模式下競爭。
現在孩子的學習,一切都是為了考試,學琴是為了考級,考級是為了上重點學校,上重點學校則是為了考上一所好大學。即使學一門藝術,家長的著眼點也不在藝術本身,而是為了升學擇校,能加分或者當上特長生。
也有家長不信邪的,就要讓孩子過快樂童年,就要讓孩子學他喜歡學的東西。這些家長,一方面是有眼光,但是更多的是有自信。這些家長本人一般都有比較好的社會地位和經濟收入,不愁孩子將來找不到飯碗,也不愁孩子沒有地方讀書,沒有一個好的前途。只有人生的出路豐富了,才有教育模式的豐富。
我認識的那些比較自信的家長,孩子相對來說也比較自由。朋友的女兒今年該上高三,正該備戰高考的時候,她卻退學了,到培訓機構學英語。她根本不參加高考,就只等著語言過關之后直接出國。還有個朋友,自己是做媒體的,收入頗豐,他的孩子就不上重點學校,送去讀私塾,每天背“四書五經”,當然,還有英語。
一些教育專家、社會名流總是指責那些對孩子要求太高的父母,說他們把自己實現不了的理想強加到孩子身上,不公平。其實,很多父母并非是想讓孩子為自己爭光,替自己實現未竟的理想,而是他們自己在生活中吃了虧,認識到當年的欠缺和現在的惡果,才強調孩子的學習,不愿讓孩子走自己的老路,這可以說來源于自己血的教訓。
所以,越是自己吃過虧的家長,對孩子的教育越是難以淡定。但不淡定又能怎樣呢?拼命學就一定有前途嗎?
現在大學是擴招了,好像每個人都有上大學的希望,但人人都上了大學,大學也就不值錢了,花極大的代價換來的大學文憑,卻是個不值錢的玩意兒。大學教育已經大眾化,但大眾還對它保留著精英心態。這就是一種矛盾。
雖然上大學已經不是件太難的事,但競爭反而更劇烈。因為競爭的層面已經上升,不是“上不上大學”,而是“上什么樣的大學”的問題。如果遍地都是大學生,要想成為精英,唯一的可能就是上一流大學。如果大家的眼光都只瞄準著北大、清華,大學之門反而變小了,競爭反而更殘酷。
既然如此,我們是不是仍然要去擠那根獨木橋呢?只有家長的層次提高了,精神和物質都豐富了,才能追求孩子的健康成長,而不是簡單地把功利目的放在首位。有了價值觀的多元化,教育模式的多元化、人生路徑的多元化才能實現。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