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那天偶然在電視上看到一檔職場節目,主持人袁岳說了一句“3歲半打醬油”,聽上去這已經是稀奇的事了。
不由地想到了兒子3歲半“打醬油”的事。
雙胞胎女兒出生時,兒子3歲半。家里一下子添了兩個嗷嗷待哺的娃娃,我們生活在國外,又沒有人搭把手,那簡直就是亂了套!有時候,忙得恨不得自己有三頭六臂。
一次,兒子要喝牛奶,打開冰箱,沒有。我抱著大哭的女兒,看著馬上要哭出來的兒子,情急之下,只好讓兒子自己去買牛奶。
斜對面就是一家便利店,一對中年夫妻開的。走過去很近,但要過一條小馬路,而過馬路的地方有一堵墻,要伸出頭才能看到過往的汽車,對司機來說是個視線死角。
兒子出門前,我再三叮囑要看清楚了才能過馬路,但還是不放心,畢竟只有3歲半。隔著落地窗,我看著兒子謹慎地一再確認路上沒車,他才過馬路,不一會兒,看到他笑嘻嘻地從店里出來,又左右看了好幾遍,然后過了馬路,蹦蹦跳跳朝家跑來,這才放下心來。
隨著一聲“媽媽!我回來了!”兒子進了門,把牛奶往地上一放,就一屁股坐下了,在那里專心剝著什么。原來是一塊糖!
兒子高興地說:是便利店大叔給的,還說我能干,夸我呢!
瞧他那高興勁兒,已經忘了要喝牛奶這碼事兒了。
后來知道,這是日本的傳統習慣,只要是小孩子幫大人買東西,店家都會給孩子一個獎賞,這種獎賞還有個專有名稱,日語叫“御汰賃”,不知該怎么翻譯,總之就是獎賞給孩子的一塊糖果或小點心。有些店家專門有個籮筐、托盤什么的,里面放著一堆“御汰賃”,讓孩子隨意挑選,同時一定還會夸贊孩子幾句。當然現在的大型超市、連鎖店是沒有這些了。
自從有了第一次“打醬油”的經歷,兒子越來越樂于幫我買東西,買的內容也從牛奶擴展到了雞蛋、面包……怕他記不住,開始給他寫張紙條,后來,連紙條也不用了。自然也有過買錯的時候,我就告訴他,這個東西不是這次要買的,但以后會用到,還是謝謝他。
他每次買東西回來,都特有成就感,當然,每次也都樂呵呵地拿著獎賞回來。說起來那也不是什么稀奇的糖果,可就是感覺不一樣,看他吃起來特別甜。
或許是在那家店買東西留下了美好記憶,多少年過來了已是小伙子了的兒子,每次去日本都要去看看那家店。后來,他有些傷感地告訴我,那家便利店沒有了,拆了。
孩子幫大人買東西,受到鼓勵獎勵,這不稀奇,可是做到全社會如此的“統一思想、統一行動”,就很讓人贊嘆了。毫無疑問,對于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的培養,這種全社會一致的“統一行動”比一家一戶的“單獨行為”更加有效。
有趣的是,兩個女兒也會幫我做一些家務,但是一到買東西,倆人就會異口同聲地說“讓哥哥去”,要是哥哥有抱怨、想推脫,妹妹就會說:“哎呀,你3歲半就會買東西了,去吧去吧?!?/p>
面對耍賴的妹妹,哥哥也沒轍。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