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我是一個留守兒童,
爸爸媽媽是卑微的農民工。
為了撐起這個家,
長年累月地在外面飄蕩。
裝飾著別人的夢,
自己的夢卻在空中。
我是一個留守兒童,
想念我的爸爸媽媽,
還常常滿眼淚花。
爺爺姥姥的家,叔叔阿姨的家,
怎比得爸爸媽媽和我那個家,
不需要多大。
我是一個留守兒童,
爸爸媽媽什么時候有空?
我也想和別的孩子一樣,
攜爸爸的手,拉媽媽的手,
去湖面泛舟,細數滿天星斗。
湖南邵陽縣五峰鋪鎮板橋小學,唯一一棟樓的墻壁上水泥糊成的黑板報上,用粉筆寫著這樣一首詩。
邵陽縣每年外出務工人員達20多萬名,留守兒童有5萬多名,占在校學生總數的50%,是一個典型的“留守兒童縣”。去年7月,該縣聯手東莞市婦聯組織19名留守兒童南下“尋親”,并與東莞的愛心家庭結成愛心對子。今年7月,18戶東莞愛心家庭的父母帶著20名小朋友來到邵陽縣進行兩天的回訪,體驗農家的生活。
你的體驗,是我日常生活的全部
火辣辣的太陽炙烤著邵陽縣小溪市鄉的土地。為了能讓東莞來的王澤、文玨菲體驗一把采摘蘑菇的樂趣,陳媛、陳瑩兩姐妹決定帶小伙伴去屋后山中玩耍。
“山腰上就有蘑菇采了,我扶你上去。”輕車熟路的陳媛拉著文玨菲走在隊伍最前面,妹妹陳瑩緊隨其后,而小胖子王澤卻遲遲不肯邁步。
“這坡太陡了,我不敢往上爬。”11歲的王澤嘗試著爬了幾步,但還是退了下來,臉上一副后悔表情,嘴里不停念叨:“早知道這么難爬,我就不來了。”
回到村里,王澤的母親安玉紅小聲地說“孩子沒吃過什么苦,遇到一點小挫折就會受不了,這次帶他來,就是讓他看看同齡的農村孩子怎么生活、學習。”安玉紅是東莞市婦聯首位公開招聘的“新莞人”副主席,對在東莞打工的外地人,她有一種特有的親切感。
為了讓城里的小伙伴感受農活不易,陳媛拿出了家里為自己特制的小鋤頭,做起了鋤草示范,只見一鋤、一撥、一翻,一小撮雜草就已被連根拔除。
“這個容易,讓我來,讓我來。”站在一旁的王澤上前搶過鋤頭,也有模有樣地鋤起草來。因用力不當,他一鋤頭下去,把泥土翻出了不少,雜草卻是“毫發無損”,引得身邊的文玨菲哈哈大笑。
王澤與陳媛,年紀相仿,生活卻有著強烈的對比:王澤和其他成長在城市的孩子一樣,只要負責讀好書;在農村讀寄宿的陳媛,除了每周要走兩個小時山路去讀書,周末回家還要煮飯、洗衣、做農活、照顧年邁的爺爺奶奶,“家里沒有洗衣機,平時爺爺奶奶的衣服也都是我洗。”陳媛的回答很淡定。在王澤看來是新鮮的事物、新鮮的體驗,于她而言,卻是每天循環重復的全部生活。
你的任性,是我整個童年的夢想
黃磚、木門、青瓦,這個3居室是11歲留守兒童隆佳儀的家。在過去的10年里,她和爺爺相依為命。
隆佳儀正和結對伙伴黃煦茵在田里挖百合,半個多小時里挖出的百合已經堆成了一座小山。雖然太陽十分耀眼,但累得滿臉通紅的兩人并沒有放下鋤頭。
“我這個女兒平時有些任性、喜歡和別人攀比,總覺得父母天生就欠了她的,心理承受能力又差。”返回隆佳儀的家中,母親袁燕云的一句話,讓女兒黃煦茵流下了眼淚,這個不服輸的小姑娘覺得很委屈。
這時,一旁的隆佳儀上前輕輕拂去她的眼淚,小聲安慰起小伙伴。一個細小的舉動,表現出和她年紀不相符的成熟懂事,打動了在場的人。
“爸爸媽媽在外面打工,有時候真的很想他們,尤其是下雨天睡不著的時候,特別特別想。”小佳儀的話,讓母親黃細梅很自責。過去的10年中,她只回家5次,每次時間不會超過一周,陪女兒的時間少之又少。這次為了照顧公公,黃細梅已辭去工作回家了。
“如果讓你去東莞讀書,和爸爸媽媽生活在一起,你愿意嗎?”小佳儀低著頭思考了很久:“爺爺一起去的話我愿意。”
“要是爺爺去不了呢?”“沒有人照顧爺爺怎么辦?那我還是留下來吧!”
隆佳儀下個學期將要讀初中,在這次小升初考試里,她得到全學區第一名的好成績。
“我想留在家鄉學習,長大以后要做一名老師,教出一批一批的好學生,讓他們把家鄉建設得和東莞一樣好。”
看著黃煦茵向母親撒嬌,隆佳儀的目光中透著無法掩藏的羨慕。做不到在母親懷中撒嬌,隆佳儀只能迅速成長起來。
你的理想,是我未來前進的方向
“我英語還不錯。”“我數學在班里排第一。”你一言、我一語,14歲的留守兒童陳健偉和16歲的東莞孩子石敬烽很快成為了知己,石敬烽母親趙美容露出會心的微笑。
陳健偉在一歲半的時候就沒有了母親,童年與爺爺奶奶一同度過,父親一直在東莞打工,一周跟家里通一次電話。“要總是這樣,我想我會忘記爸爸的模樣。”
正午時分剛過,陳健偉就拉著石敬烽來到自家田里,手把手教這位東莞的哥哥如何分辨西瓜是否成熟,并摘下最大的一個西瓜。
將西瓜洗凈切開,懂事的陳健偉首先拿起一塊,送到爺爺手中,這讓石敬烽感慨頗深:“健偉一個人留在家中要照顧爺爺,還能保持學習成績這么好,和他比起來我覺得自己真是太不懂事了。”
“參與,就是讓孩子能夠理解‘幸福’的意義,體驗農村留守兒童的艱辛,讓他養成獨立的精神。”趙美容說。
兩個不同地域、不同環境、不同起點的孩子,都心懷著同一個理想。坐在板凳上的石敬烽將手搭在陳健偉的肩膀上,認真地告訴他:“學習是公平的,我們一起努力吧。”
和石敬烽一樣,陳健偉的理想是“長大當一名警察,維護社會治安”。陳健偉說得斬釘截鐵,沒有可供參考的備份答案。這個對別人而言只是多種選擇當中的一種職業,卻是陳健偉未來的唯一期許,是他整個童年前進的方向。(
下一篇:爸爸眼中的女兒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下棋有助培養幼兒的氣質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