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愛祖國、愛人民、遵守公德、塑造良好品格……我國學校德育目標體系呈現“頭大尾小”的“降落傘式”思路。近日,在上海師范大學舉辦的中國民俗學會民俗教育專業委員會第三次年會上,專家提出,學校的德育目標得降降“調”,不妨借助“民俗”這一載體,使德育變得自然、親切。
來自東華大學國際文化交流學院的柯玲副教授和來自上海市晉元高級中學的高級教師邵榮都認為,我國學校整個德育目標體系呈現出十分顯著的“倒置”狀態,均從大處、高處著眼,遵循自上而下的邏輯結構設定。比如,現行的小學德育目標如此表述:“培養學生初步具有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的思想感情和良好品德;遵守社會公德的意識和文明行為習慣;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活潑開朗的性格;自己管理自己、幫助別人、為集體服務和辨別是非的能力……”“一個孩子如果連愛父母、愛家人都做不到,很難想象他會去愛家鄉、愛祖國、愛人民。”柯玲提出,“現行學校的德育目標,從本質看還需要進一步‘降調’。”
民俗專家認為,民俗教育進學校,將是一種融合私德和公德、兼顧個體價值與社會價值的有益嘗試。因為民族精神、法制觀念、榮辱觀以及心理健康等現代德育內容無不與民俗教育有著密切的聯系。從民俗世象入手,以民俗知識、民間節日、民間技藝、民俗游戲等活動為載體,德育內容的貫徹與落實會變得更加自然、真切,也會收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新民)
下一篇:趁著暑假帶兒子“鄉村游”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如何對孩子進行早期性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