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雖然還沒有到“招生季”,可對家長而言,“名校爭奪戰”已打響,孩子們也成了考證專業戶。同時,考證熱早已從小學“傳染”到幼兒園。越來越多的孩子們不得不游走于各大考場,根本無暇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
一位孩子手中持有41張證書、獎狀,可她的父親仍然覺得女兒缺了奧數證書條件不夠“過硬”,對孩子是否能進入好的初中仍十分茫然。一個孩子到底需要多少證書才夠用?父母的擔憂透著一種無奈。應該說,“唯證是從”既有學校的原因,也有家長的原因。而從整個素質教育的高度看,則反映出一些觀念上、制度上的盲區。
根據規定,公辦中小學實行對口政策,即家長無需擇校,完全根據就近入學的原則升入小學和初中。但是,在教育資源有限,重點學校、名牌學校名額有限的情況下,學生的各類證書就有用武之地了。另外,一些家長的“迷信”也助長了“考證教育”之風。上海某育兒論壇特別對近200名家長做了“考證是否有用”的調查,結果170人把票投給了“考證章有用,便于孩子小升初時擇校”。一些家長認為,考證雖不科學,或不能完全說明孩子的水平,但還是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孩子的一部分能力,況且多拿證書總不是壞事。
考證熱越來越低齡化,這是不正常的,涉及多方面的因素,不可否認考證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學生的素質,培養他們的能力,但不應該過分強調這種作用。況且,不尊重孩子真實的興趣,僅僅為了獲得證書而逼迫孩子學自己不感興趣的科目,其實是變相的應試教育。
興趣、特長本是素質教育的一部分,但是,“證書化”卻背離了素質教育的初衷。素質教育不是“考證教育”,一紙證書,并不能“證”出一切,不能將“考證”簡單理解為素質教育的成果反映,素質教育應該是全方位的。果真把孩子逼成證書“考霸”,那將是整個素質教育的悲哀。況且,我們的孩子也不能承受“考證教育”之重。
下一篇:孩子看動畫片沒完沒了怎么辦?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成熟的父母先了解孩子的感受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