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基本信息
作者:[德] 米凱拉·格洛克勒 斯蒂芬·朗哈默 [荷]克里斯托夫·維歇特
譯者:鄧麗君 廖玉儀
出版:天津出版傳媒集團 天津教育
出版社 定價: 48.00元
版次:1/1 2013年8月
印張:22.5
字數:350千字
書號:978-7-5309-7287-8
原書名:Gesundheit durch Erziehung
●讀者對象 教師、醫師、家長
●建議陳列類別 教育·健康
●內容簡介
本書是專門探討教育議題的文集,收集了十幾位權威的華德福教育專家、學者及資深華德福教師撰寫的二十篇論文。探討了諸如:如何才能善用學校生活,盡最大可能傳達給孩子們健康的力量;教師、治療師、家長該如何合作才能讓孩子體驗到他們的內在需求被接納、被理解和被支持;如何才能使孩子的心魂和靈性層面的發展如同智能與身體方面一樣受到同等的關注等等亟待解決的議題。
●主要作者簡介
米凱拉·格洛克勒(Michaela Glöckler)
1946年生于德國斯圖加特。資深兒科醫生,人智學醫學運動的先驅,瑞士多納赫人智學歌德館醫學部負責人。她在國際間努力交流人智學的深刻見解,足跡遍及世界六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目前已在大陸出版的作品有《兒童健康指南》。
斯蒂芬·朗哈默(Stefan Langhammer)
1959年生于柏林。早年學習過生物學、德語和文學。畢業后,在德國諾恩威格(Neuenweg)兒童與青少年精神病學治療社區服務。1992-2004年,斯蒂芬在德國紹普夫海姆(Schopfheim)的華德福學校當高中老師,教授生物、化學和德語。從2004年秋天開始,作為歌德館醫學部的合作者,負責培訓(特別是國際研究生醫學培訓)和財務工作。同時,他也是3個孩子的父親。
克利斯托夫·維歇特(Christof Wiechert)
早年就讀于荷蘭海牙華德福學校,學習教育和地理。之后在海牙的華德福學校任教達三十年之久,是荷蘭國立華德福教師培訓研討會的創始人之一。為荷蘭人智學社區資深理事會成員。他和艾特·庫普曼(Ate Koopmans)一起開發了“兒童研究的藝術”課程,并在很多國家講學。從1999年起在瑞士多納赫歌德館負責教學工作,后擔任精神科學學校教育系的主管,并致力于在很多國家講授教學和人智學主題。他同時也是5個孩子的父親。
前言
由于不斷提高的校園群架和暴力問題,對于倫理和宗教界限的文化理解之漠視,以及越來越多專注力缺乏的兒童和青少年,多層面的學習障礙和發展危機等,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是:家庭和學校如何面對這層出不窮的挑戰?
寇立思可研習會的主要動機就是希望借此開啟一種對話,一個討論的場所,為教育實務工作提供許多理念和方向。寇立思可(Eugen Kolisko)醫師(參看第20章其生平介紹)是第一位獻身于華德福教育思想的醫師,他領悟到教育和學校本身就是預防疾病和促進健康的道路。因此他從1920年開始就參與了斯坦納在德國斯圖加特所創辦的第一所華德福學校的建設工作。
華德福教育的名稱和創立由來為何?這要追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后,華德福-亞斯多利亞香煙工廠(Waldorf Astoria)的老板莫特先生(Emil Molt),邀請了“歌德專家和人智學者”斯坦納為他工廠同仁的子女創辦一所學校。因此斯坦納就發展出了他一貫以健康為目標的教育理念。主要原因并不只在于當時大戰之后的孩子們忍受著許多疾病之苦,包括戰爭時和戰后的營養不足問題;對斯坦納來說,更重要、更基本的問題是:教育到底和促進發展與健康的問題有多密切的關系?而為華德福學校聘請一位專職的校醫是理所當然的結論。當時寇立思可醫師愿意接受挑戰,于是他擔負起了這份新的任務。
提到寇立思可醫師,斯坦納說過:“我發現這是我們華德福學校很大的福氣,因為我們的教師團隊中擁有一位醫師,并且他樂于參加我們的教師會議。健康問題專家寇立思可醫師不僅是一位醫師,同時又在我們的教師團隊里教導我們。以至于我們可以把所有和孩子身體健康有關的,和所有教學課程和教育結合而達到完全的協調和諧。這……是非常重要的:在我們的教師訓練中必須再納入發展的一部分,即是有關孩子健康和疾病方面的知識。”
與1919年世界大戰后的德國相比,今日西方世界存在的問題事實上更加嚴重,例如:營養過剩和運動缺乏造成的后果,和非洲、南美洲和太平洋地區的發展中國家食物供應問題和流行性傳染疾病,尤其是HIV感染(艾滋病病毒)(在南非有12.5%的老師受到威脅)等。
除此之外,各種環境污染和在精神領域不可忽視的傷害,例如:孩子在童年和青少年時期的精神創傷,包括暴力經驗、不被了解或被人忽略輕視、性侵害或者過分要求,以及從網絡或者大眾媒體中得到太多無法“消化”的感官印象和日益增多的計算機游戲造成的后果。
無論孩子遇上了上述哪一個問題,我們都想提出同一個問題:如何才能善用學校生活,盡最大可能傳達給孩子們健康的力量?教師、治療師、醫師和家長應該如何合作,才能讓孩子體驗到他們年齡層中的內在需求被接納和被理解,并且受到支持?如何讓孩子心靈和精神層面的發展也獲得如智力知識方面或身體靈巧敏捷度同等的重視?
我們需要研究出適合各個國家和各種文化,不同發展需求和發展條件的教育理念和原則。我們需要一種教育來幫助兒童發展出對生命的喜悅,擁有勇氣和責任感和所謂的社會能力的“軟性技巧”。同時也幫助兒童發展承擔工作的能力與智慧。在這個領域中共同努力并且提出建設性的貢獻是華德福教育最主要的愿望。
斯坦納指出一個重點:“社會問題是一個教育問題,而教育問題是一個醫學問題。”健康地思考關于個人文化和社會經濟的發展,并且從中取得實用的結論,和實現一種建立在尊重孩子本質和追求真理的價值觀與充滿愛的關注之教育,這兩件事是同等重要的。
本書收集的文章和訊息不僅是要呈現出經常被提出的問題,而且希望能針對問題提出一些解決原則和工作看法。
在此我們向所有的作者和許多幫助我們完成本書的每一位同仁致上由衷的感謝。特別感謝為我們收列文章并負責編輯的Barbara Illeman女士,還有負責中文翻譯的廖玉儀和鄧麗君女士,以及協助校稿的詹雅智小姐等伙伴。我們盼望在本書中所提出的觀點和看法可以提供諸位家長、老師、醫師更多靈感、鼓勵和動機,繼續在教育工作中共同努力。
米凱拉·格洛克勒(Michaela Gl.ckler)
斯蒂芬·朗哈默(Stefan Langhammer)
克里斯托夫·維歇特(Christof Wiechert)
2006年3月30日于瑞士多納赫(Dornach)
歌德館醫學部門和教育部門
1. 教育,一種“潛移默化的治療”
米凱拉·格洛克勒
在古老的時候
曾經在先知的心魂里
存在著一份思想:
本質上每個人都病了,
而教育被視為一種治療的過程,
它促使兒童成熟
同時健康
以達到完美的人類生命
——魯道夫·斯坦納(Rudolf Steiner)
基。礎
Robert Plomin和Judy Dunn等人的研究1,明確地指出決定一個人身體成熟和發展的三個主要因素:
1)遺傳的天性
2)教育和環境
3)孩子在成長階段所經驗的人際關系的質量
教育和醫學都應該不斷地朝著這三個因素思考。
如今這是個被大眾公認的事實:基因本身在所謂的開放系統中發生效用,而不是以穩固無法改變的狀態來工作,一如人們在19世紀到20世紀70年代所相信的那樣。另外還有一個新的發現:遺傳體的正面與負面的質量都能對下一代產
《為什么兄弟姐妹如此不同》(Warum Geschwister so verschieden sind),斯圖加特,1996年發表。生影響。人們發現很多所謂的對遺傳有害的元素和藥物并且對其作了分析研究,比如安眠藥。研究證明,母親的酒精用量過度或者父親的抽煙量過高,還有負面情緒和壓力等的心理因素,都會導致遺傳體的退化過程。通過人與人的關系研究,多方面的觀察證實了:人際關系的質量,包括與父母、鄰居、周遭環境里認識的人,還有與幼兒園教師、學校教師和醫生等的關系,都會影響孩子的發展過程。重要的是一個孩子是否被他周遭的人接納,他的人格特性是否被了解以及他是否感覺到被支持。
那么,教育的目的究竟應該是什么?對于上述的這個事實要有意識地思考!我們尤其要問,從嬰孩時期開始,經由成長和發展的階段在孩子和青少年身上所發生的一切,對于孩子和青少年身體的發展有哪些影響?它們對于孩子在這段年齡必經的成長和成熟的過程有幫助嗎?還是反而有妨礙作用呢?為了能夠針對各個年齡層的需求來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先了解有關身體發展基本成熟步驟的概要圖示。
下一篇:每個孩子帶著個別的特性來到這個世界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學習游戲的方式和態度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