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新聞鏈接:2012年2月,上海市某幼兒園,午睡結束后,孩子按照慣例吃餐間點心,中班的一名孩子因饅頭進入氣管而發生窒息。隨后孩子被急救車送入醫院搶救。
近年來,因進食而導致的窒息事件屢有發生,一時讓家長心里難免恐慌。為什么孩子吃著吃著,食物會進到氣管里,這類意外是不是防不勝防?為此,本刊采訪了擅長兒童重癥急救的上海市兒童醫院特診部主任滕國良。
Q為什么食物會進入氣道里?
A首先我們要了解人體咽喉部位的構造,咽喉是“氣道”和“食道”的交匯處,吸入的氣體和吞咽的食物在咽喉處分流,然后“氣體走氣道,食物走食道”,互不干擾。如果液體和固體食物進入氣道,就稱之為“氣道異物”。
那么,什么情況下,食物會“誤入歧途”?這和管理食物與氣體分流的部位“會厭”有關。會厭是喉腔開口處的一個舌形活蓋,平時呼吸、說話時會厭向上開放,氣體進入;吞咽食物時,會厭則向下蓋住喉腔,使食物不至于進入氣道。正常情況下,進食時,會厭是關閉的,如果會厭打開了,食物就進到氣道里了。
Q那么為什么孩子最容易發生這種情況呢?
A這和孩子的生理成熟度和飲食習慣有關。會厭的分流功能受神經系統中的吞咽反射功能自動控制,而嬰幼兒因吞咽反射功能尚未發育健全,所以從生理條件上講比較容易發生“氣道異物”。另一方面,和孩子不當的飲食習慣、家庭的喂養習慣有密切的關系,比如孩子邊吃邊玩,吃飯時哭哭笑笑(口中含有食物),這中間都存在安全隱患。根據我近三十年的臨床經驗來看,好的飲食和喂養習慣,能將風險降到最小,而不好的飲食習慣,風險必然是最大的。
Q請您具體說說,需要家長如何改進孩子的飲食習慣,以減低意外發生的概率?
A第一,家長為孩子準備的食物要合適,所謂合適,就是食物的種類、烹飪方式要合乎孩子的年齡,比如不要給孩子吃整粒的炒豆、瓜籽、花生米、松子、蠶豆這類圓圓的、滑滑的食物;3歲以下的孩子不宜吃果凍,一旦誤吸,會把氣管堵得死死的。
第二,教孩子好好吃飯。這一條聽起來很普通,但我們不一定做得到。首先,孩子要坐在餐椅上吃,而不是一邊吃一邊玩,家長追著喂。為什么要強調這一點,想想看,孩子玩的時候并不是完全在你的視線之內,如果突然摔一跤,那食物就有可能進入氣道。其次,孩子吃東西時要先充分咀嚼,然后再吞咽,每一口食物都好好吃下去,這樣就是在最大程度上降低發生意外的概率。最后,孩子吃飯時不要逗引他,孩子小,不知道嘴巴里有東西時不能哭,不能笑,不能唱歌,而這么做很容易將食物誤吸入氣道。家長也知道要注意培養孩子良好的飲食習慣,其實不僅是習慣養成,也關系到孩子的安全。
另外,從安全的角度講,如果學齡前的孩子還未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可以考慮大人和孩子分桌吃。我曾經遇到過這樣一個案例,有一個2歲多的孩子,當時一家人在吃飯,爸爸就著花生米喝酒,孩子抓了一顆花生米往嘴里送,爸爸拍著桌子大聲說“你不能吃花生米”,結果孩子被嚇住了,一哭,花生米就被吸入氣道了。
對照一下,你有沒有讓孩子養成不良的飲食習慣:
? 孩子坐在小推車上,手里拿著吃的東西(比如小餅干),或者拿著奶瓶在喝奶;
? 在家吃飯時,孩子不是坐在固定的就餐椅上吃,而是一邊玩,家長一邊喂;
? 孩子有含食的習慣;
? 孩子在車上(包括公交車、家用轎車)吃東西。
Q雖然我們不希望這類意外發生,但一旦發生了,家長應該怎么做?
A首先家長要明確一點,食物誤入氣道,最危險的是導致窒息。切不要把氣道異物和孩子吃急了、吃多了視為相同情況,然后順著孩子的背拍,這樣只會把異物越拍越深。如果呼吸道被食物阻塞,空氣無法吸入肺內進行氣體交換,人會因為急性缺氧而發生危險,而一般窒息數分鐘,心跳就會停止。
所以說,對于氣道異物造成的窒息,最需要家長在其他人打電話叫急救車的同時采取急救措施,爭取時間。針對氣道異物的急救措施包括:用外力將異物排出,給停止呼吸的孩子進行人工呼吸。
專家觀點:
好的飲食和喂養習慣,能將風險降到最小,而不好的飲食習慣,風險必然是最大的。
家長培養孩子良好的飲食習慣,其實不僅僅是習慣養成,也是為保障孩子安全建立的一道屏障。
如果家長、保姆、幼兒園的保育員和老師接受兒童意外傷害救護的專業培訓,也是為孩子的安全建立了第二道屏障。希望社會各界重視全民普及急救培訓的工作,為家長、保姆、幼兒園的保育員、老師學習急救培訓提供途徑。
孩子發生氣道異物時的急救措施
先確定孩子的狀態,再行動
在采取措施之前,要確定孩子的氣道是否完全梗塞。如果孩子能有力呼吸、咳嗽,說明氣道正在克服堵塞物,沒有被完全堵住。這時,鼓勵孩子咳嗽,是把異物從氣道清除出去的最好辦法。不要拍孩子后背,不要讓他倒立,不要把手伸進去試圖把東西取出來。只有在氣道被完全阻塞時或他無法咳嗽時才能采取以下的措施。
1歲以下的孩子發生氣道異物時,如何采取措施?
第一步:如果孩子是清醒的,將孩子托在前臂上,支撐住他的頭部和脖子,另一只手扶住孩子的身體,然后把孩子翻過來,讓他趴著騎跨在成人胳臂上。一只手托住他的下頜,使頭低于軀干,把另一手的掌根放在孩子肩胛骨的中間,向前下方用力拍擊5次,形成沖擊力,從而將堵在孩子氣管中的異物給噴出來。
第二步:如果使孩子噎住的東西沒有出來,就再次將孩子翻轉呈俯臥狀,臉朝上,保持頭比腳低的姿勢,把食指和中指放在孩子的胸骨上,快速按壓5次。
第三步:如果孩子還是不能呼吸,依然取仰臥位。用拇指壓住孩子的舌頭和下頜,把他的下巴提起來,打開孩子的嘴巴,看看他的嘴巴里有無東西。如果看到了,就用小指沿著孩子一邊臉頰的內側探到舌根處,把東西鉤出來。注意,如果什么都沒看到或者鉤不出來,千萬不要在孩子的口腔里亂撥。
第四步:如果孩子還是沒有呼吸或已經不太清醒了,就立刻給孩子進行人工呼吸。如果空氣沒有進入孩子的肺部,即胸部沒有鼓起來,重新拍擊他的后背再進行人工呼吸,直到孩子開始咳嗽或呼吸。
1歲以上的孩子發生氣道異物時,如何采取措施?
第一步:站在或跪在孩子身后,用手臂摟住他的腰。一只手握成拳,另一只手疊上,將拳頭上的拇指按放在孩子肚臍上方的身體的中線上,將拳頭壓向孩子的腹部,向后上方擠壓,沖擊5~6次。
第二步:同1歲以下孩子的第3個步驟,試試用手指把異物掃出來。
第三步:如果孩子失去知覺,跪在孩子身邊,把一只手的掌根平放在孩子肚臍上方,另一只手疊放在第一只手上,雙手手指指向孩子的頭部,用向前的推力迅速按壓孩子的腹部,直到異物被吐出。如果孩子仍無知覺,就要采取人工呼吸,然后再次按壓孩子的腹部。按壓動作和人工呼吸交替進行,直到孩子恢復呼吸或者救援的人趕到。
重要提示:
1.發生意外時,你一定來不及翻書查詢如何采取急救措施,必須在平時接受幼兒急救培訓并加以練習;
2.采取急救的同時確保有人在打120急救電話;
3.以上的說明只能給家長提供一個概念,讓你知道該做什么,不能代替接受實地、專業的急救培訓。
4.如果你解決了孩子窒息的問題,孩子看上去也恢復了呼吸,也要去醫院檢查。
受訪專家簡介:
滕國良,1983年第二醫科大學兒科系畢業。從事臨床兒科診治工作近三十年,擅長兒童重癥的急救和診治。
下一篇:“加工廠”里學新詞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暑假要不要請“家教”?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