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如果我每天每夜都很乖,你是不是可以抱抱我?
如果我犯了錯誤,你是不是不再愛我?
如果我和世界作對,你是不是能多看看我?
心事重重的小男孩
這是我的一個導師講的真實的個案,當時對我的觸動難以用語言來形容,此個案促使我多年以來,一直堅持把對孩子的心理輔導放在首位。
家長帶著一個約7歲的男孩子來做心理輔導。原因是:一段時間以來,這個孩子每天會在做完功課后,立刻跑去客廳坐在沙發上,打開電視看動畫片。這是從小養成的習慣,家人覺得很正常。奇怪的是他現在還堅持坐在一個固定的位置,要把電視聲音調得很小,而且動畫片播完以后不再主動離開,不管電視里再播放什么節目也不換臺,只是坐在那里盯著電視發呆,家長換了頻道也不反對,一再催促之下才會去睡覺。
家長還發現,原本就比較內向的孩子,現在話說得越來越少了,小小的年齡,好像有很多很多的心事放不下。
男孩子的家庭關系很簡單,一家三口人和一個從鄉下來的保姆。爸爸是一個外資公司的高管,工作很忙,不太擅長言辭表達,屬于最典型的“空中飛人”,即使休假在家里的時候,也總是坐在書房里的電腦前工作。
媽媽是一個公司的會計師,雖然每天會回家,但多數時候都要加班到很晚。有時回家兒子已經睡覺了,書桌上攤著需要媽媽簽字的作業本。
保姆是一個沉默寡言的中年婦女,盡職盡責,每天除了做家務,還負責接送孩子上學放學,照顧孩子吃飯睡覺等,但是跟孩子基本上沒有其他的言語交流。
父母發現孩子的異常狀況后,反復追問,孩子什么話也不說,問得急了,孩子就哭。而在保姆那里,同樣問不出任何原因。爸爸從網上搜索資料查詢,發現孩子的狀態跟“自閉癥”里的某些癥狀很像,非常著急擔憂,找到心理咨詢師請求幫助。
開始時,面對陌生的心理咨詢師,這個安靜的男孩子一言不發,只是配合著點頭或者搖頭,聽話地做一些繪畫之類的活動。后來,在新奇的游戲活動中,孩子漸漸放松下來,開始接受咨詢師,愿意和他進行一些交談了。
“喜歡看動畫片嗎?”
“喜歡。”
“哦,喜歡看哪一種動畫片呢?”
“嗯,小動物的?!?/p>
“喜歡小動物啊,我也喜歡可愛的小動物,家里有小寵物嗎?”
“沒有,媽媽說我太小了,不會養。”
“是的,養小動物可不是簡單的事情,每天給它吃東西、洗澡、訓練,還要帶出去散步,等你再長大一點,才有能力去照顧,對嗎?”
“對,媽媽說,我上二年級再買?!?/p>
說到小動物,他有點興奮起來:
“我最喜歡小狗狗了,我想讓它學倒立……”
“每天都在什么時候看動畫片呢?”
“媽媽說,寫完作業才能看?!?/p>
“除了動畫片還喜歡看什么電視節目?”
他認真地想了想,搖頭。
“我聽你媽媽說,你現在每天看完了動畫片還不去睡覺,是有什么原因嗎?”
他抬頭看了一眼咨詢師,低下頭不說話。在接下來的輔導中,一涉及這個問題,他馬上變得沉默不語。
經過幾次輔導后,孩子變得開朗多了,家長反映他看完動畫片后會主動離開,只是不再像以前一樣聽話,有時會莫名其妙地發脾氣。
在一次氣氛非常和諧的輔導中,孩子的表達意愿很強時,咨詢師小心地問:
“可以告訴我,有時候看完了動畫片,你坐在沙發上不想離開,是在等什么嗎?”
孩子的表情立刻變得僵硬,眼淚在眼眶里慢慢積蓄,終于沒能忍住,抽泣起來:“我……我……我等……爸爸,抱我。哇……” 孩子傷心地哭了,上氣不接下氣……
孩子父母工作很忙,很少有時間跟孩子在一起,平常飲食起居和上學放學,都由保姆來照顧。孩子很聽話,學習成績不錯,讓家長一直很驕傲也很省心。
爸爸媽媽都很愛兒子,爸爸會從世界各地帶回各種新奇的玩具,媽媽會給孩子買很多零食和時尚的衣服,在家里也沒有很多的限制。家長根據咨詢師的提示,回憶起一件事:大概兩個月前的一個周末,爸爸的一個大學同學從外地來訪,吃過晚飯后,爸爸在客廳里陪著客人聊天。孩子寫完作業,看動畫片的時間到了,就去找媽媽,媽媽不忍心拒絕孩子,就讓孩子把電視聲音調小,不要干擾到大人談話。孩子照做了,到客廳里打開電視,按照媽媽的吩咐把電視聲音調得很小,安靜地坐在爸爸身旁看自己喜歡的動畫片。
過了一會兒,客人注意到了,夸贊說:“你家的兒子好乖,你看他多懂事,為了不干擾我們談話還把電視聲音都調小了?!?/p>
爸爸很驕傲,順手親熱地攬過身旁的兒子,一邊讓兒子依靠在自己身上看電視,一邊繼續跟客人交談。后來的事情記不太清了,感覺兒子那幾天好像是有點興奮,有一次媽媽聽到他邊寫作業邊唱歌呢。其實在孩子的記憶當中,好像從未被爸爸如此親熱地抱過。意外得到這一溫情的摟抱后,幸福的孩子明白了如何得到爸爸的愛和關注,從此一直堅持每晚坐在電視機前,維持同一坐姿,以為只有這樣才能得到爸爸的擁抱和愛。
在孩子那里得到證實以后,父親泣不成聲:“我從小日子過得很苦,所以現在拼命地工作,就是想多掙錢讓自己的兒子享受最好的生活和教育??墒菦]有想到,孩子真正想要的,只是我的一個擁抱。”
很久以來,我們的父母總是以自己的方式給孩子關愛,盡自己最大的能力給孩子以滿足,背后的動機都是無盡的愛,一切目的都是為了孩子好。所以很多父母從沒有想過:我們給的方式對嗎?孩子能接受嗎?這是孩子想要的嗎?適合孩子的成長需要嗎?……更沒有想過:這樣的方式會不會傷害到孩子?怎樣給才會讓孩子真正體會到父母的愛?我們應該如何更有效地演好父母的角色?……
很多人成年以后,甚至有了自己的家庭、孩子以后,跟自己父母的連接還是會有陰影或障礙,這些大多與成長過程中造成的創傷有關。
曾經在我的課程里,有一位女士帶著很大的一份成長創傷:對父母有無盡的抱怨和指責。她反復強調父母從來都是不想要自己、不愛自己的。在治療過程中,我跟她有一段對話很有意思。她堅稱她媽媽從來沒有抱過她。小時候呢?沒有抱過。幼兒的時候呢?沒有抱過。嬰兒的時候呢?沒有抱過。嬰幼兒的時候不在媽媽的懷抱里,你會在哪里?搖籃里。你是不是母乳喂養的?是的。那么媽媽喂乳的時候你會躺在哪里?搖籃里。那么請想一想當時的那個情景是什么樣的?大家都笑,她也笑。我再問:“嬰幼兒的時候,媽媽抱過你嗎?”她依然很堅定:“從來沒有抱過我?!?/p>
她在無理取鬧嗎?不,只是她心里的創傷太深了。在多年的成長過程中,父母關愛的缺失不斷強化,負性情緒填滿了內心,把所有好的部分都掩蓋起來了。
沒有接觸過心理輔導工作的人從來想不到,會有多少成年人在我這里遺憾、傷心、委屈、憤怒、抱怨甚至批評、指責父母。而原因只有這些:父母從來沒有愛過我,從來沒有抱過我,從來沒有關注過我,從來沒有肯定過我……但是,當我們有了孩子以后,往往又會用同樣的養育模式去對待我們的孩子。
父母們,請抱著你的孩子,溫柔地看著孩子的眼睛,告訴孩子“我愛你!”
下一篇:巨蟹座小孩:天生的“照顧者”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讓大自然養育你的寶寶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