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人格的養成:親身體驗,勝過耳提面命
前陣子我被邀請到以親子旅行為題的演講,將我們多年來一邊生活一邊旅行的經驗與大家分享。主辦單位的主持人,認為這是一個很特別的教養與思考方式——通過旅行,開闊孩子的視野,強化孩子的品格力。
身為父母,容易被困在同樣的環境里,陷入迷思:替孩子存更多的學費,花很多錢給孩子補習,不讓他們課業落后,是對孩子好。這些立意很好,效果卻不彰,孩子質疑念書的目的,陷入“只有拿到好成績才可以念好學校、念好學校才能出人頭地”的迷思。
我不認為補習有什么不對,但是卻覺得讓孩子把“大部分的時間”拿來補習,不是件好事。因為這么做,我們很可能剝奪了孩子養成健全人格的機會。事實上培養一個人格健全又快樂的孩子,比培養一個出人頭地的孩子,容易得多,也有意義得多。
人格的養成,是我們經常容易忽略的一環,許多父母甚至還是傳統地認為:只要孩子好好念書,我什么都可以給他。但是終日埋首書堆,只靠死記硬背卻無法體驗教育,真的是孩子找到方向、擁有健全人格的唯一方式嗎?
為什么需要,而且可以靠著所謂的旅行來教養品格呢?
我們會不知不覺地處在一種生活的習慣與自然而然當中,讓一切該做的事、公式化的生活占滿我們甚至是孩子的每個細胞,無法呼吸,久而久之成為一種慣性。當“去做功課”“去整理房間”“去看書”這樣的字眼充斥在生活中時,你覺不覺得自己越來越沒耐心、孩子越來越不聽話?如此的惡性循環,不但孩子改不了不好的行為,自己也越來越無力,還讓親子關系漸行漸遠。
但是很神奇的,在旅行中,比較不易出現劍拔弩張的情況。
首先,大家都有好心情,換個時間和空間,跳脫生活的框框之后,通常會發現很多原本在生活中的堅持,不見得有必要了。心情放松了,父母說話的態度變得柔和,孩子的接受度變高,自然也就變得聽話了。
除此之外,很多事不親自去印證,總是無法相信。
你的孩子知道其他國家的孩子都在做些什么嗎?你的孩子可以把在家學到的禮儀,運用在旅行中的其他國度嗎?孩子在家一條龍,出門就一條蟲,變成什么都害怕的膽小鬼嗎?
所以我希望本書可以提供給愿意敞開心扉和孩子交流的爸爸媽媽們一個不一樣的思考角度,去看待教養。帶孩子去旅行,并不是認為孩子可以不用學習,不用讀書,光是到處玩耍,而是希望賦予旅行一個不同的風貌,把教育延伸到任何場景,別讓孩子在教科書和補習中迷失自己的方向,失去建立信心與培養能力的更多機會。
從旅行的各種觀察當中,向別人學習待人處世之道;與來自不同背景的異國朋友的相處中,練習包容與尊重;和小動物美麗的邂逅,認識不同物種的生存智慧,從而更加懂得尊重生命……這一切,無須扮演陪伴者的我們多言,孩子自然就能獲得最真實的體驗,并受到無形的影響。
我希望通過旅行,帶給孩子有別于耳提面命的學習方式,為他營造情境,給他面對不同考驗與人格養成的機會,好讓他在這個世界上,不但有能力照顧好自己,更有能力使身邊的人活得好。
醞釀
我一直相信,體驗是最好的教育方式之一。
所以我用各種方式的旅行,讓孩子有機會體驗世界的不同面貌與生活的樂趣,在潛移默化的自身體悟和我們適時的提醒導正中,多少會使一些正確的行為和觀念根深蒂固。
總是有人問我:“帶著小孩旅行,不累嗎?帶著小孩出境玩,自己什么都玩不到,小孩也記不得,何不干脆自己出境玩,或是就在島內旅行就好,小孩長大了再帶他去呢?”
是啊!我大可把孩子丟給保姆或爺爺奶奶照顧,自己逍遙去,何必自找麻煩,把孩子帶在身邊?
沒錯,帶著孩子旅行很辛苦,也很累,但是,你怎么知道孩子不記得?而孩子長大之后,你真能確定他還愿意跟你去旅行?
很多人覺得出境旅行需要勇氣,我反而覺得需要動力,得視你認為有多需要而定。有時候因為對于新的事物、新的國度一無所知,才使得我們對于嘗試新的事物,有所恐懼。身邊很多朋友經常告訴我,他們也常想帶孩子出境旅行,但是總忍不住地考慮很多:考慮安全問題,考慮語言問題、時差問題,考慮小孩子有沒有很大收獲……到最后往往不了了之。所以,我往往不讓這種種考慮,有機會動搖想帶孩子一起旅行的信念,我只會想著旅行所帶來的好處,其他的只要稍微花時間準備、給孩子機會去練習,到時都能一一克服。
誰說孩子不會記得
有一次,我們在多年之后,再度重游奧地利的維也納。在快要抵達市區的自然史博物館時,小K突然問我:“媽媽,我們是不是來過這里?我好像記得有一個從奧地利的哈休斯塔挖出來的骷髏,放在自然史博物館里。啊!還有一只很高的恐龍化石!”
天啊,我真是很意外,他居然記得!就在他兩歲多的時候,我們確實帶著他參觀過這間博物館,當天的晚餐,他還把朋友開的中國餐廳里的牙簽全數倒出,排成恐龍化石的模樣呢!過了這么多年他居然還能記得,讓我十分驚訝,而他對于維也納的舊地重游,顯得更加興奮。
所以,我們怎么知道孩子沒有收獲?
這就像培養閱讀,沒有一定的時間表,更不可能立竿見影。
帶著孩子旅行,小時候就是跟著父母游玩,孩子自然也習以為常,沒有什么大人自己玩不到的問題。家庭旅行,本來就是要有些部分的調整與妥協,是一種彼此尊重的民主方式。我喜歡這樣的感覺,也刻意讓孩子認知,一起旅行是大家的事,而不是只有爸媽陪他去想去的地方。
更何況,記不記得去過哪些地方很重要嗎?照片會告訴你,到此一游的足跡,而且就連大人有時去過哪里,也不一定記得住,為什么要孩子記住?
旅行是一種無形的熏陶和收獲,即使在旅行的十天內,孩子只有一兩天的收獲,也比在課本上讀了千百次要來得深刻,那種震撼力是書本上模擬不來的感受,更可以有機會啟發孩子不同的思維模式,以及看事情的角度。
我們總呼吁要培養孩子多角度思考,然而總是在同一個氛圍下的孩子,要如何體會與想象,大人們所謂的多元角度是什么?孩子們思考的參考數據,多半來自師長、父母、電視、教科書……真正可以提出自我見解的孩子,極為少數,也多半無法受到鼓勵;大多數孩子的學習方式,只是不斷地追求高分,還要更高分,以平衡得失之間莫名的空虛。這樣真的能學到多元角度的思考嗎?
也有人說:“我們只是一般人,沒有錢可以經常出境。”我們也是一般人呀!境外旅游,就是看你想不想去、敢不敢去。補習費再貴都花了,還怕幾年去旅行一次嗎?如果真的經濟上不夠充足,還可以和孩子一起存錢,擬定目標和計劃,存到了錢,到不同的地方去看一看,會有無比的成就感,而且也和孩子一起有了共同努力的目標,是難得的親子互動。
誰說旅行一定要花大錢
無論在臺灣或海外,我們都喜歡一邊生活一邊旅行。
當我們旅居歐洲,那是一個稅高、生活費高、什么都高的地方,我們仍不放棄,總會想盡辦法四處旅行。沒有很多錢,沒關系,我們用計劃來彌補——上網找尋便宜的旅館、提早訂下機票車票,都可以讓自己有所收獲。如此一來,不但孩子長了見識,連我經常這樣上網找便宜旅行信息的媽媽,也因此在網絡上學到不少,知道如何找到經濟實惠的旅館、訂到便宜機票車票……為了省旅費,只好不怕麻煩;只好以時間換取價廉,沒想到連自己都有收獲呢。
為了換取廉價,我們開始向歐洲人學習,在旅行的時候,租賃一種附有小廚房的旅店,可以自炊晚餐和早餐,如果行程中有健行的活動,也可以在這小廚房自備三明治,用一點點時間煮晚餐,卻可以省下為數不少的伙食費用,偶爾再出去吃一頓豐盛晚餐,其實蠻劃算的。
尤其我們在意大利的時候,這個處處是古跡的城市,除了旅館的費用驚人,在餐館用餐,所點的餐點和飲料索價不菲之外,還必須額外加付所謂的桌費,因此省錢旅行變成了我們的第一要務。
再者,其實逛意大利的傳統市場,也蠻吸引人的。一家人用傍晚或早晨、觀光之外的時光,一起購買食物,認識意大利出產的蔬果,也別有一番悠閑的樂趣;同時,傳統市場也反映著當地人的生活習慣、作息方式、飲食喜好等等,對孩子也有新啟發。所以,我們在意大利旅行時,就租了有廚房的小公寓,晚間自炊,既省錢又能體驗新鮮的旅行方式。這便是歐洲相當流行的所謂“居游”——把短短的幾天,當做是在當地生活一樣,別有另一番不同的旅行風情。
而在那一次的意大利之旅,我發現,小K觀察和體驗到了幾件事:第一,除了意大利語之外,意大利雖然靠近德國,但卻是說英語比較多(這是因為來自世界各地的觀光客多的緣故);其次,坐下來在餐廳里吃飯,得準備付大把的鈔票,所以偶爾自己煮晚餐,也是不錯的選擇;再者,意大利的面包比德國面包甜,也比德國面包軟,比較像臺灣地區的面包;還有,意大利人比較熱情,而且到處是古跡。
不知不覺,在短短的五天里,卻印證到了書本中所描寫不出來的實際感受,而讓他有了自我的觀點和想法。
下一篇:我們需要勇敢,才能直面內心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你的8歲孩子》簡介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