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在英國學習華德福幼兒教育時,專門有節課討論嬰兒的爬。老師Ken說爬對嬰兒的正常發育來說是件自然而然的事,而現在的英國,有些嬰兒喪失了爬的發展階段,直接進入站立、行走階段,這些父母迫不及待地想讓嬰兒練習站立,發展的必經階段被人為地阻止或中斷,孩子長大后有可能會出現計算、書寫方面的困難。Ken認識一個8歲男孩,因淘氣,小時候常被父母綁在桌椅上,現在他的學習比同齡孩子落后。Ken在幼兒園任教時,每天組織一些活動讓幼兒在地上爬來爬去。
60多歲的南非學生彼得告訴我,17、18世紀的英國,由于受宗教影響,認為爬是動物行為,人高于動物,不應該讓嬰兒在地上爬,于是人為制造障礙,如捆綁嬰兒防止他在地上爬行。我很驚訝人創立出的一套理論不僅沒有幫助嬰幼兒健康發展,反而阻礙、扭曲了育兒最基本的常識。母親的天性和祖傳的經驗有其合理的一面,人為制造出的理論反而損壞了母親的育兒本能。同樣道理,彼得認為讓幼兒提前認字、寫字、算術,易把孩子引入一個狹窄的智力領域,幼兒需要時間去發展他的幻想和想象,如果想象力得不到充分的滿足,過早用讀、寫、算去壓制,將來會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創造力。
東西方育兒另一個不同是,中國人讓孩子與父母或老人睡在一張床上,西方人甚至從嬰兒開始就有自己的床,自己的房間,中國農村婦女常背著孩子去勞動,孩子從小與母親的肌膚接觸比西方人多得多。不過現在也在改變,心慧說臺灣不少家庭,幼兒有自己的房間,有的父母為看到孩子的動靜,在孩子的房間裝上監視器,一旦發現異常趕快過去。心慧有一對夫妻朋友,他們5歲的孩子從嬰兒期就有自己的房間,至今成長很健康,看不出任何因過早與父母分開導致的異常。一位日本同學卻不同意,孩子才5歲,即使有異常,可能出現在10歲或十幾、二十幾歲,現在下結論太早。
嬰幼兒與父母或祖父母分開房間睡覺,究竟是好是壞,很難說,長大后出現的問題也很難完全歸罪于過早地擁有自己的房間。但有一點,我確信無疑,嬰幼兒需要父母的肌膚接觸,需要感受到被擁抱被愛,需要聽到父母的聲音(不是吵架聲),需要聞到父母的氣味,總之他們需要人的溫暖。西方一些人反倒正在學習中國傳統的育兒經驗,讓嬰兒睡在母親旁邊。斯坦納認為,嬰幼兒期,孩子是用感覺器官來認識周圍的世界,母親的擁抱是嬰兒成長階段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的部分,嬰兒用整個身心感受母愛的溫暖。
周三我從家里拿了一個抽屜做的小拉車,是鄰居王榮亭伯伯送給我們園的,孩子們玩得樂此不疲。一個孩子坐在車里,兩個孩子拉繩。孩子們已經慢慢學會等待,一個接一個地輪流坐小車。起先,我們拿某個玩具到戶外,幾個孩子搶,沒有搶到的孩子就生氣、不高興。于是,我們索性把玩具收起來,誰都不能玩。后來想想,永遠不可能每個孩子都有一樣的玩具,唯一的辦法是教孩子學會等待,等別人玩好了,再輪到自己,這也是學習人際交往的機會。
寶寶兩歲時,就學會使用筷子,到了我們幼兒園,別的孩子見到他用筷子,也吵著要筷子,可是又不會用,弄得飯菜到處都是。于是,我們也不讓寶寶用筷子了。這周,我想用筷子是件好事,孩子通過模仿來學習,學會使用筷子的過程,鍛煉了孩子手指的靈巧性。我們是否可以規定3歲以上孩子可以練習使用筷子?
冬天,孩子穿的衣服多,每次出去玩的時候,換鞋子、穿衣服、圍圍巾、戴帽子,不光要花十多分鐘的時間,還由于鞋柜附近的擁擠,孩子推推擠擠,時常出現哭哭啼啼的現象。我想起德國老師Freya也遇到過類似的情況,她用一首童謠來引導孩子:“先脫大衣,再脫帽子,穿上鞋子,洗洗小手,靜靜坐到椅子上。”于是,我和老師編了兩首結合我們幼兒園的童謠,外出前唱:“換上鞋子穿衣服,戴上帽子系圍巾,戴上你的小手套,大家都來拉繩子。”回來進大門時唱:“松開繩子上樓梯,一個跟著一個走,脫下手套解圍巾,摘下帽子脫衣服,再把鞋子換一換。”
孩子換鞋子的擁擠,原因之一是他們任意擺放鞋子,每次找起來費時間,如果每個人的鞋子固定一個位置,找起來也就容易多了。于是,我們給每個孩子的鞋子畫了一個“家”。
節日不僅僅是過節的那一天,還包括事先的大量準備,尤其是在晨圈時間里唱有關節日的歌。李玲老師從元旦以后,就一直帶著孩子們唱:
“小孩兒小孩兒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喝了喝了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屋子;二十五,糊窗戶;二十六,煮煮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雖然這首童謠有些長,但孩子們非常喜歡。我們1月23日開始放三周的寒假,2月13日開園。不可能和孩子們一起歡度春節了,但通過這首童謠,可以把中國人傳統的過年方式帶給家長。
上一頁123 下一頁下一篇:把孩子抱在懷里的感受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北方之星幼教集團簡介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