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北京市二十一世紀實驗幼兒園保教主任張曼告訴記者,幼兒園小朋友上幼兒園哭鬧有三種原因,家長和老師應分辨清楚寶寶哭鬧的原因區別對待:
恐懼型哭鬧。由于環境突然改變寶寶產生恐懼。張曼表示,面對這類小朋友,老師在日常的教學中多鼓勵小朋友,正向引導,用“你真棒”、“做得真好”等言語鼓勵小朋友。同時,入園之前老師會對小朋友進行家訪,使小朋友先熟悉老師。
每個孩子都有過渡期,但過渡期時間有長有短,家長在這其中起到關鍵作用。如果家長果斷、堅決地把孩子交給幼兒園的老師,放心地離開,晚上放學后配合老師,努力使孩子周末休息的作息時間與在幼兒園相似,孩子的過渡期就會比較短,2-3天可能就不哭了。張曼提醒,孩子如果已經發生哭鬧現象,家長則不要過多問及孩子在幼兒園發生的事情,在家里時盡量不提幼兒園,多用游戲方式、角色扮演的方式再現幼兒園中的生活情景,與孩子交流。
厭倦型哭鬧。剛入園時并不哭鬧,因為他覺得幼兒園很新鮮,分散了他的注意力,但過幾天后,他覺得不新鮮了,反應過來了,才開始哭鬧。張曼表示,老師針對這樣的孩子要調整教學計劃,比如變換教室布置、新增玩具等,使小朋友長久地適應幼兒園的生活。
如果寶寶對幼兒園生活沒興趣了,想回家和爸爸媽媽在一起時,家長可以在最初一段時間,讓孩子帶一件自己喜歡的玩具(如:手絹、小公仔、水壺)到幼兒園,起一個間接情感寄托的作用,在孩子接受陌生的環境和老師伙伴初期起到熟悉、溫暖的情感安慰作用。
傳染型哭鬧。這類寶寶是看到別的小朋友哭,引起自己也哭。這類小朋友的適應能力比較強,容易被外界感染,這時老師就可以把他帶到快樂的環境中,小朋友也會很快被快樂的小朋友傳染,高興起來。
下一篇:要讓孩子知道什么是危險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老師,我要向你挑戰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